渐渐远去的湖州文坛名家(二)

标签:
历史文化图片 |

博物馆长邱鸿炘
邱鸿炘(1931年——2021年1月)。出生于湖州市。原任湖州市博物馆馆长、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曾为湖州绉业学校教员,贵泾、衣裳街、爱山等小学校长。湖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湖州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往事并不如烟。46年过去了。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邱馆长回忆当年的情景,还是很清楚。他说,沈尹默从小在陕西汉阴长大,不会讲湖州话,但湖州话听得懂,我就用湖州话讲。当时,他的《忆湖州》一诗,引得大家连连叫好。后来,我又用湖州乡音,唱起他的新作《釆桑子》词:“眼明今日湖州路,原野秋阳,新样风光,清远湖山见故乡。太平时代人难老,八十寻常,文艺逢场,要为工农服务忙。”尹默听着很高兴,说是很有味。当天,沈老夫妇、杨莘耜同志和我在爱山台前,合影留念。沈尹默欣然接受笔墨任务:分别为湖州市博物馆,达昌绸厂,墨妙亭,韵海楼等题了字。
同年,12月15日,我的《王体第一人——沈尹默》一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自购300本,也赠送给邱鸿炘先生两本。他因此说,要将同尹默这段情缘写下来。此后,每当朋友聚餐,他都要呤唱沈尹默的《釆桑子》。并且以《我所知道的沈尹默先生》为题目,于2015年10月18日
的《湖州晚报》发表。
2013年4月24日,他在《追忆,与沈尹默先生的会见》一文中说:在《忆江南,和孚情》一文的最后记载《湖州宣传》主编张前方先生的寄语:希望能把吟唱沈尹默先生《釆桑子》的古调乐谱,请陈文奎先生把电视台存藏的碟片,整理出乐谱刊豋,可否?予欣然领命。今文奎先生乐意谱成,嘱送《湖州宣传》刋出。借此机会,追忆五十年前,在沈老面前吟唱的情景。
2013年1月26日,晴。上午,市委宣传部周六学习会在部会议室举行,将集中听取邱鸿炘先生的吟诵专题讲座。
我在《湖州宣传》上发了邱鸿炘的《忆江南,和孚情》文章。部长看了,感到很有趣味。因此,想邀请他来部里作个讲座。由我来负责联系和接待工作。我早早约定。那天,本该让部里派汽车接他的。可是,邱鸿炘先生坚持要坐公交车来部里。我想到,他每周几乎要骑自行车到行政中心食堂排队买馒头包子的,精神很好,也就不坚持了。然而,为迎接邱先生的讲课,这天,我提早40分钟到会场作了准备。
邱鸿炘先生是个乐天派,人到那里,就有欢笑。这天,他到达宣传部之后,先去了部长办公室,送上他的书说,要感谢宣传部领导关心家乡的文化工作。会上,邱先生回忆说,当年,沈尹默问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邱城、钱山漾遗址的发掘成果。我的回答如下:“先发掘邱城遗址,只在《考古》杂志上发表了一个《浙江吴兴丘城遗址发掘简介》。后发掘钱山漾遗址,在《考古》杂志和报刊上发表了《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和消息。”“邱城遗址从出土的石、陶器来看是原始文化,是反映了以农业兼渔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发现集体居住的建筑残迹,集体公用炊事火烧沟设施。当时妇女在生产领域里是居主导地位的。它是一个处于母系氏族阶段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钱山漾遗址在分布很广的范围内,成堆地发现稻谷和稻米(米分籼米和粳米二种)出土舂米的陶臼、木杵;与水稻一起还发现许多植物种籽,已辨明的有花生、芝麻、蚕豆、两角菱、酸枣核、葫芦、甜瓜子、毛核桃等;出土的原始手工业的实物比较丰富,发现两百多件竹编器物,有竹篓、竹篮、谷箩、千篰、簸箕、倒梢(捕鱼工具)、竹席、篷盖、门扉、竹绳等;钱山漾人习用木器,从出土的木浆,可以看到那时的人们有了舟楫之便。这既扩大了水上交通,又推动了渔业的发展。还出土木千篰、木榔头等。选材不一,多数木质比较坚硬。钱山漾人开创了饲养家蚕和生产丝织品的领域。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也是我国至今所发现年代最早的丝织品实物。在遗址还发现了多处建筑遗迹。”沈尹默听了钱山漾文化的介绍后很高兴,又问这发掘的意义。我说:“这些考古实物资料,生动地印证了湖州是中国著名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邱先生是填词名家。2016年12月,邱鸿炘的《修篁馆词》、《牛棚词笺》出版。地方学人陈景超在两书的序言中称,“邱君爱词,有感即填,湖城无出其右”,“百年后,若有论湖州词者,则邱君占一席之地,必无疑也。”陈文忠说,湖州邱鸿炘的《修篁馆词》、《牛棚词笺》常置案头,真是字字真情,声声苦泪,但词如其人,风度翩翩,温文尔雅。他是长辈,平易近人,每每相会,总是问长问短。
2019年12月8日上午,俞兄之约,我去了湖州衣裳街地摊市场。在一个热闹去处。我在旧书市碰上了邱鸿炘。见到地摊上有高锋,高宝平的书法。还有费新我,启功等书法大家的地摊书法作品,想当然是假的。俞兄爱紫砂壶,碰上宜兴来的一位名师,定要与他做个朋友。这天,我们还同邱鸿炘先生讲到鉴赏书画的事。他说,自己是不懂的。这是谦虚谨慎吧!
2006年3月,我在《世纪窗》第二期做《魅力杨家埠》专刊。曾在杨家埠镇政府召开“王一亭与白龙山”专家论证会。3日上午,先去白龙山实地察看王氏墓址,在坟亲孙绿敏家看一张合影。那天,约请专家有邱鸿炘、刘宏伟、嵇发根、唐永昌、沈文泉、姚国强等。邱鸿炘在坐谈会上第一个发言。他认为王一亭号白龙山人,白龙山是王氏的世居地无疑。但王一亭是否葬在白龙山,尚无有力证据。他说,我脑子里一直注意白龙山。认为王一亭墓不在这里。孙绿敏今天指的坟可能是王一亭老婆的。他家这张照片很宝贝,可在香港报纸上发,找到照片上的另一个女人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