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远去的湖州文坛名家(一)

标签:
历史文化图片 |

布衣学者徐重庆
徐重庆曾居于竹安巷,电影管理站一间不过五、六个平方的陋室。他在这里办公写作。为电影公司誊刻腊纸,油印电影宣传资料,因为写得一手清秀漂亮的老宋体字,刻在腊纸上更浑如印出来一般。一呆数十年,同许多名人交往,作出成就,成为公认的学者。
在新世纪,我为《世纪窗》主编时,与他有过交往。2005年1月2日,徐重庆先生打电话给我,说有一篇文稿要投我们杂志。下午,我便骑自行车去竹安巷取稿。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徐先生约60岁,个子不高,面容清癯,一双微突的眼睛,十分深邃。他说话较慢,总的感觉像是一位绍兴师爷。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徐重庆的办公室不大,沿墙三面堆满装着书刊资料的纸箱,由地及顶,有好几摞厚,我发现书桌便埋在书山里,桌子上的旧报整整齐齐排着。书桌傍放着两只折椅,是给来客用的。我坐下后,他便将一份准备的文稿取了出来。题目是《鸳鸯蝴蝶派主力赵苕狂轶事》,作者:孔海珠。他说,这是朋友写的,想在《世纪窗》上发一下。
他接着说,上海是鸳鸯蝴蝶派的发祥地。人们熟悉张恨水、赵苕狂、郑逸梅等前辈的名字和文学业绩。然而,有关他们的传记资料却很少,关于赵苕狂的文字也很简练。当笔者得知赵苕狂哲嗣赵宜生先生从海外回国小住,于是相约访问了他,了解更多的有关他父亲的情况。
我回到宣传部,很快对稿件做了编排。杂志出来后,我让妻子带多本到湖州王一品门市部,由徐老师去取。
2005年4月1日,我便接到上海赵川的来信:
张主编您好!我是赵宜生之子赵川。由徐重庆先生推荐在贵刊登的家父文章已经看到了。并收到样刋和100元稿费,谢谢!家父远在美国,电话中得知刋用了他怀念家乡的文章很高兴。催我即刻空邮寄他。杂志做得很好,谢谢您的神劳。即颂,编安!
这件小事,让我感到徐老师做事很周到,意义重大。让我们杂志发挥出重大作用。衣裳街竹安巷我去过两次。以后我参加市农村工作组下驻杨家埠霅水桥村当指导员,还同他保持书信联系。如,2006年4月,《世纪窗》杂志发了崔学新《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赵萝蕤》一文。徐老师寄我一份《湖州民盟报》,“关于闵齐伋绘刻”西厢记彩图。来信嘱:前方兄指正,乞送我一册去年第四期《世纪窗》为盼。后来,我知道,湖州师院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也是他帮助引进的。
沈左尧先生是北京中国科普研究所离休干部,也是著名书法篆刻、楹联艺术家,虽然他不出生在湖州,但他一向以祖籍吴兴沈氏为荣。在他晚年之际,他希望让自己收藏的徐悲鸿、傅抱石等艺术大师的100余件艺术作品和自己创作的数百件作品及图书、文物有一个妥善的归宿。这个消息传到徐重庆的耳中,经人引荐与沈祖尧取得了联系。他想到湖州师范学院正面临升级改制,要改成大学,筹建一座13层楼的图书馆大楼,馆内需要藏书,也需要名人藏品。沈左尧的这批藏品和作品正好可以充实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图书馆落成后,当由沈左尧的名字来命名图书馆。
“沈行楹联艺术馆”设在8-9层。学校党委副书记周家健为我们介绍了徐重庆为引进这个馆做出的贡献。
首先是得到沈老的信任,徐重庆主动担负起为沈老编校诗词、篆刻、楹联作品,并由师院出资,联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华宝斋、西冷印社,数年内先后出版了《悼师集》《胜寒楼诗词集》《左尧印存》《沈行楹联集》等线装书集,古色古香,印刷精美,堪为沈老一生诗词、楹联、治印等文艺著作的集大成。为了便于编校请教,重庆还把沈老夫妇一起请到师院留学生招待所,朝夕共处,整理编辑诗词楹联手稿。
图书馆落成后,他还协同师院、沈老一起,筹备布置“沈左尧楹联艺术馆”开馆典礼。值得一提的是他为湖州师范学院牵线搭桥、策划组织,完全是尽义务,不收报酬。
在多方重视下, 沈老于2006年将自己的藏品捐献给了湖州市,并永久保存在湖州师院图书馆。湖州师院为纪念沈左尧,将图书馆命名为“沈左尧图书馆”,还腾出两层楼共2000多平方米,建成了“沈行楹联艺术馆”,展出他的部分藏品。2007年春,沈行楹联艺术馆开馆,沈老亲赴仪式。同年秋,沈老在京病逝,其骨灰亦遵遗嘱安葬湖州。
看到沈行楹联艺术馆,大家都会说,徐重庆先生以一介布衣,为湖州引进了这座文化殿堂,实为湖州文坛佳话。
与徐重庆老师较近的一次见面是在湖州书香饭店会餐。是湖州市写作学会秘书长韦良之请。可惜,韦良博士回忆不起来了。2012年11月26日 ,湖州市社联六次代表大会召开,我当选为秘书长。我说,湖州市社科联有56个学会、研究会。作为秘书长,对学会活动开展有重要责任。我的工作要与社科专家们做朋友。对这次聚餐活动我有较深印象。
湖州书香饭店在所前街59号,有书画名家杨文科主持,书情画意,氛围很好。那天的聚餐,有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敏龙和湖州职技院副书记陈松源。见到徐重庆出席,我将自己著的《中国院士与湖州》一书赠给。他接过书,大致翻了一下。我介绍说,这里收入的湖州籍名人,每个人都可以建个馆的。当我谈起凌虚,正想捐画作建馆湖州事。他立马有了精神。几杯酒下肚,脸上浮起酡红。还有陈松源,都好象就要动身去作这件事。我说,与凌虚先生交往多年,感觉他在家乡湖州,还不被重视。所以,他的国画作品可能回不来。
徐重庆这天好象喝醉了,回去时,在门口跌了一下,差点摔倒。好在有人扶持。由此,我很难忘。提醒自己,我们做社科活动安全第一。
此后,我听人说,苏州画家凌虚欲将自己的画和藏品捐给湖州,指名要徐重庆接手他才放心,其实,凌虚连徐重庆的面也没见过。
我们说,徐重庆引进馆的确不易。这是他用通过交流、沟通、切磋,成年累月,不厌其烦,千辛万苦而成就的。他没有功利,没有基金,只有对文化的热爱,以"内心的召唤",作为终身的追求。
据悉,徐重庆捐赠的物品包括图书万余册,字画147幅,印章39枚,书信和杂志一批,较为珍贵的有茅盾亲笔书信和书法作品,郁达夫、王映霞的往来书信,陈立夫、章克标的书法作品,赵景深的日记和信札,部分现当代名家的书信和手稿,《大人》《大成》和《传记文学》杂志等。藏品馆展示的是徐重庆一生精藏中的一部分,以供读者鉴赏和学习
4月24日下午,春和景明。我以湖州市酒文化研究会的名誉,会同王觉、俞玉梁、沈江龙等几位朋友驱车湖州师范学院,参观了“徐重庆藏品馆”。
让我想到与徐重庆的交往的事。不仅引进艺术馆,他在担任湖州陈英士研究会会长,在湖州文化方面总是全心全意。记得在一次红葡萄酒店会聚,听到我要做《湖笔》杂志时,他认真地看了方案,表示很赞同,主动给我出点子。说到办刊的经费问题,他认为资助者不论数字多少,都是要鞠躬道谢的。杂志的发行赠送,可选择在湖州几家大宾馆,方便客人带走。《湖笔》杂志基本思路是:季刊,32开本,有指导性,文化性,可读性。设主编寄语,湖笔沧桑,湖笔记忆,文笔精华,笔友茶坊,笔乡记行,湖笔人在海外,湖笔动态等栏目。
2016年一个春天,善琏镇党委副书记丁一平一行,来湖州行政中心,找我商讨《湖笔》杂志。之后,我做了《关于申请成立湖州市湖笔文化研究会的请示》。发起人为:丁一平,张前方,沈虹,何小勤,孙育良。此事,虽然被搁了下来。但是,徐重庆的那个热心和“金点子”我还记得。
我理了一下,徐重庆给我的信件中,有寄自衣裳街112号的和苏家园九幢103室的。书写大都是用炭黑钢笔,字迹清楚;署名潇洒,别具一格。逢年节,他寄来自制贺卡。用语特别客气。如:2011年1月,前方先生,拜接到贺年卡感甚。恭祝新年健康快乐,笑口常开,笔劲著书,万事如意,合家幸福。2012年元月18日,前方兄,承蒙选载拙文,又惠贺卡,感荷。祝新年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笑口常开,万事如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