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善琏镇志》古代石桥(一)张前方

(2022-11-16 11:52:43)
《善琏镇志》古代石桥(一)张前方

   1、山塘桥。位于含山集镇。含山在山塘港东,含山集镇在山塘港西,要过山塘港,就得走山塘桥。这是一单孔石拱桥又称一龙桥,重建于乾隆年间。南北桥沿均有石栏,桥面的石栏有石座位。东面石阶二十九步,西堍台阶二十八个。很久以前,山塘桥原是一座木桥,由于年久失修,桥已摇摇欲坠。含山东桥头有一个懒汉阿毛,得到一位神仙清白老太婆指点,才建成一座石拱桥,耸立在山塘港中。楹联;江浙通渠孤峰兀峙, 嘉湖接壤一水平分。桥北横披:揖鼓似虹。楹联:钟声塔影与泽长流,锦缆牙墙随波并逝 。桥南横披:拱至成梁。198011月,因大运河提升,古老的山塘桥被水泥新桥梁代替。

   2、章家环桥  在夹塘村东边、户干兜自然村中间。东西跨章家港。单孔石拱桥,额刻“章家环桥”名。以章姓建造得名。始建不详,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长33.6米、宽3米、高5.2米跨8米、最大载重2.5吨。拱券分节并列,上压券睑石(紫色武康石)。系梁两对,端首弧形,金刚墙间壁石4对,上均刻凿桥联。桥面两侧护栏,桥中段护栏设吴王靠,护栏间置望柱8对,其中4对顶端蹲狮、4对方形亚字开光,护栏末端抱鼓石锁定。金钢墙靴钉式砌筑。桥心为杂宝组合团花纹饰。桥额阳文楷书“章家环桥”,边款阴刻“道光二十八年丁未里人重建”。整桥石材多为花岗岩,桥堍及券睑石紫色武康石。桥联,南向:主联“苕水西来,风影远从天降落;含峰南峙,蝶髻低向镜心涵”。副联“源远流长,咸占利济;波恬浪静,永庆安澜”。北向:主联“南北通衢,鳌柱高擎成孔道;东西巨镇,虹梁环拱锁长流”。副联“匹练分流,东连瑾幕;文流毓秀,西接蒙溪”。20038月公布市文物保护点。

    3、洪毅桥 在平乐村南边、洪泥桥自然村南。东西跨洪毅桥港。三孔石梁桥,额刻“洪毅桥”名。叫别俗呼“洪泥桥”。始建不详,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长27米、宽1.6米、高3.1米,两堍踏步各5级。整体花岗岩石材,桥墩三条石竖列,两堍桥墩与金钢墙合一体。系梁2对,端首素面抹角,桥面桥心石团花图案。金钢墙靴钉式筑。桥额阳文楷书“洪毅桥”,侧阴刻“光绪十二年,里人重建”。

   4、西塘桥 在观音堂村北、北庄家自然村东北侧。南北跨含山斜塘港,东南邻东塘桥(在含山村)。以跨塘和方位得名。清朝光绪年间始建,民国时曾修建。1991年,桥堍损坏严重,重建现桥。钢筋水泥桥,长45米、宽2米、高9米、最大跨20米、最大载重0.8吨。1993年,德清县新市镇费宝珠出资在桥南堍建 “安乐亭”。

   5、大兴桥 在观音堂村西、大桥头自然村西北侧。东西跨新桥港。原老桥名“大兴桥”,清朝光绪年间建,民国时曾修建,1999年,村民集资改建钢筋水泥公路桥,桥名相沿。长30米、宽5米、高7米、最大跨13米、最大载重3吨。

   6、青龍高桥(东亭子桥) 在观音堂村西南边、亭子桥自然村西北侧。民国初年始建。东南—西北向跨善琏塘。俗称“东亭子桥”,桥堍有亭,以所处方位得名(另有“西亭子桥”在其西新市镇东宄村)。1997年桥堍坍塌修整。是保存较完好石梁桥,长30米、宽2米、高8米、最大跨20米、最大载重0.5吨是属于块石结构。

   7、白莲桥  在和平村西牛场自然村东侧。南北跨白莲桥河。单孔石梁桥,额刻“重建白莲桥”名。始建不详,清志载名 。长10米、桥面宽1.6米。两堍金刚墙块石垒筑,水泥平缝。系梁1对,端首素面抹角。桥面两块长条石间置方形石板。桥额阳文楷书“重建白莲桥”。用材和形制判断为晚清重建。

8、宜兴塘桥(老桥) 在和平村西南、南沙兜自然村西南、含山自来水厂西侧。南北跨丰龙子桥港(善琏塘),东傍公路桥宜兴塘桥。三孔石梁桥,桥额无法辨识,村人称“泥水塘桥”。始建不详,清志载名。长16米、宽2米。桥墩花岗岩四条石并列,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一体,金刚墙靴钉式砌筑。系梁2对,端首素面抹角。桥面四长条石并列。桥已废弃,其用材与形制为典型晚清民国石梁桥。20087月认定不可移动文物。

   9、珠塘桥  在含山村东北片南边、珠塘自然村西南。南北跨洪基港(珠塘港)。三孔石梁桥,额刻“珠塘桥”名。桥以村、以港得名。始建不详,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全长23米、桥面宽1.8米、高4.5米、最大跨55米、最大载重3吨。中孔桥墩三条石竖列,两堍桥墩与金刚墙合一体,金刚墙靴钉式。系梁2对,端首素面抹角。桥面被水泥覆盖。桥额阳文楷书“珠塘桥”,两边阴刻“光绪十二年,里人重建”款。

   10、寺前桥  在含山南麓、运河东岸。南北跨山下村港,东邻过山桥。三孔石梁桥,始建不详,清志载名。长20米、宽2米、高4.5米、最大载重3吨。

   11、过山桥  在含山南、含山磁性材料厂南侧。南北跨山下村港,西邻寺前桥。三孔石梁桥,始建不详,清代(16441911)重建。通长17.8米、桥面宽1.2米。桥墩三条石竖列,武康石材质。桥面花岗岩二条石间置方形石板。系梁2对,端首素面弧形。中孔桥墩阴刻楹联,字迹模糊不辨。桥额不存,因毗邻含山,村民称“过山桥”。从桥体风格判断清代重建。

   12、问山桥  在含山正东、辅家浜自然村北。东西跨辅家浜兜浜。单孔石梁桥,额刻“问山桥”名。旧时东南部村民赴含山必经之路,故曰“问山”。始建不详,民国8年(1919)重建。长7米、宽2米、高4米,最大载重3吨。桥墩三条石与金刚墙合一体,上架系梁,端首素面抹角。桥面桥心花纹团花。金刚墙靴钉式砌筑。桥额阳文楷书“问山桥”,两边阴刻“民国八年,里人重建”。

   13、总管桥  在含山村南边梅口村路南端。南北跨总管桥港。三孔石梁桥,无桥额及题款,俗称 “总管桥”。通长6.4米、桥面宽1.1米、高5米、最大跨45米、最大载重5吨。两堍金钢墙花岗岩条石靴钉式造,桥面两块武康石条石并列。从形制和用材分析建于晚清。20089月认定不可移动文物。

  14、木桥(日辉桥) 在含山村南边、梅口自然村东。东南—至西北向跨村前小河。单孔石梁桥,桥额(日辉桥)已无法辨识。始建不详,早期为木桥,民国时重建。村民俗称木桥,沿用旧称。通长9米、桥面宽1.6米。单孔石梁桥。桥墩三条石并列与金刚墙合一体,系梁1对,端首素面抹角。金刚墙错缝平砌。从用材及形制判断现桥民国时重建。20086月认定不可移动文物。

  15、荣华桥 在含山集镇西南、荣华桥自然村南。南北跨荣华桥港。三孔石梁桥,桥额被覆,俗称“荣华桥”。民国时重建,通长24米、桥面宽2.2米、高4米、最大载重量3吨。中孔桥墩三条石并列,桥墩四条石竖并与金刚墙合一体。金刚为靴钉式砌筑,系梁2对,端首素面抹角,系梁与桥面间架圆木作承重、缓冲作用。桥面水泥覆盖,桥体加宽,桥额被覆盖,村民称“荣华桥”。据形制和风格判断,应晚清民国重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