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节日活动
一、登高。 清明“踏青”,重阳(俗称登高节)登高。春、秋两季历代文人雅士,结伴登含山以赏山清水秀之美景,留下锦绣诗文。登高可活血舒筋,吸收新鲜空气,气爽神清。欣登含山者至今仍纷至沓来。
二、庙会。
善琏境内庙会甚多,历朝兴盛。以东林山三王庙为例,二月二十一日、九月二十六日、十月二十五日相传为灵应侯王(三位王爷)诞辰。“里人各率其党,祭赛于庙(《明志》),”妇女们乘船从四面八方汇集东林山祀求蚕花,热闹非凡。其间有“抢轿”等活动(即争抢着抬菩萨的轿子)。相传,热烈时,连坐在轿内的菩萨,额头渗汗。实属借活动于运动,有利身体健康。解放后破除迷信,至七十年代已无庙会,改革开放后,又恢复庙会,但已没有“抢轿”活动。
三、武术。 善琏境地处水网平原,人性亦趋温和。相传明清以前独姚家浜村民勇猛,舞棍弄枪者众。时至民国已衰落,然还有如姚春法等,一人蹲在大门户坎上,三壮丁用大门闩奋力,不能将其推下,颇有功夫者大有人在。故外地强盗不敢来犯。
四、踢毽子。这是善琏春节期间广为流传的体育活动。每年新春佳节,一簇簇毽花飞舞,或姑嫂比艺,或姐弟竞技,或团体对舞,有时老公公、老婆婆也要显身手。毽子分鸡毛毽、丝绸毽和纸毽三种。鸡毛毽用棉布、铜钱、鸡毛管做成毽座,上插4至6根五彩缤纷的鸡毛即成;丝绸毽和纸毽用长方形彩绸或彩纸剪成毛形,内裹铜钱或铁片包扎而成。儿童初学,多半在纸毽上系一条长线,提在手中边拉边踢,打基本功,俗称踢“拉拉毽子”。等踢“拉拉毽子”有一定水平时,再改踢鸡毛毽。善琏踢毽花样颇多,有正踢、反踢、单跳,有“提、盘、拐、丈”,有“跺、掀、弯刀”,有“葡萄”、“人面”,有“剪刀”、“顶佛珠"等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五、放鹞子。鹞子是风筝的古称。原是吴越先民的一种祭祀活动,他们在鹞子上写着“田蚕茂盛”、“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口太平”等字样,送人天际,祈祝丰年。至今,每逢寒食、清明,含山集镇附近还流传这种上含山放鹞子的风习。放鹞子不仅是一种艺术欣赏,而且是一项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春日在郊外放飞,牵线跑步,昂首远视,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预防近视眼,故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不少学校和单位还在春天组织风筝比赛。
六、挺武石。“挺武石”是善琏农村里一项传统的举重体育活动,是农村青年喜爱的“赛力竞技”项目。在1根约2米长、直径6厘米左右、且质地坚韧的竹杠或木柄的两头,装上2块重量均等的圆石,俗称“武石”。挺者用单手握着武石柄的中间,以两头份量均匀为宜。挺者一声呐喊,利用向上拎的惯性和爆发力,把武石举过头顶,稳住片刻即为成功。有力大者,可以站在凳子上,把武石举起。还有人能把挺起的武石抛向空中,再用弯曲的手臂接住,再用手臂抛向空中,用手再次抓住武石柄挺起,名曰:单铐。此民间体育活动起始年代不详,到70年代末,还有此项活动。农村联产承包后,人们的生活生产节奏加快,空闲时间相对减少,此活动逐步走向消亡,现在已经不存在。
七、独脚碰。“独脚碰”民间“技巧竞赛”。可2人为一赛组,也可多人参加。具体形式:参赛者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左脚,右脚着地,以跳动来平衡身体。在跳动中撞击对方的身体,不可用手推对方身体,只能用膝盖撞击对方的正面身体部位,如果一方摔倒或左脚落地,即为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