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琏镇志》民间竞技(一)

湖州系吴越古邦,江南望郡,优越的地理条件,良好的经济基础,丰富的物质生活,孕育了灿烂的民族体育文化。民谣《子字歌》:“正月里,踢毽子;二月里,放鹞子;三月里,踏青打拳吃粽子;四月里,养蚕采桑子;五月里,划船卖茧子;六月里,戏水打闷子;七月里,相扑摔跤子;八月里,赏月斗蛐子;九月里,登高看景子;十月里,打稻挑担子”,生动地记载湖州民间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综观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民间传统体育,可分成水上运动、节日活动和儿童游戏三类。
二、踏拔船。历史上,头清明摇“踏拔船”(也称“哨船”)的民间体育竞技活动,大约始于宋代。宋代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就有“龙头舴艋吴儿竞”的诗句。抗战时期,因含山上进驻了日本军队,此活动暂停了数年。
抗战胜利后,活动得于恢复,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逐渐淡出了人们的业余文体生活。主要是人们劳动生产繁忙,无心顾及这一活动;传统木质农船逐步被水泥船替代,(水泥船沉重身笨,不适合装“踏拔船”)以及含山塘作为京杭古运河,来往运输船只日益增多,环境越来越不适应摇“踏拔船”的条件等原因。使“摇踏拔船”这一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体育竞技活动,终于成为了历史。
三、桡彩舟。桡彩舟俗称“摇梢船”。始于吴越春秋,盛于明、清,流行于“三吴”腹地。《吴兴丛书.掌故》载:“清明节桡彩舟于溪上,为竞渡之戏”,是一项寓文娱和体育于一体的水上活动。彩舟用普通农船扎成。早期的彩舟用彩绸、绫绢巧扎成各种花式,到明、清时期已发展到中舱中扎有由儿童扮演的戏文,如《八仙过海》、《水漫金山》、《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等。十名桨手,一式服装,分置两旁,船梢配有大橹,随着欢快的锣鼓声,行进在水乡村前村后的河、港、荡、漾之中,供群众观赏。善琏民间桡彩舟以清明节在含山前的运河畔会演为最盛。各地彩舟自然蜂拥而至,或桨起桨落,作竞渡之戏;或扮演戏文的儿童翩翩起舞,比赛挑扎技巧和表演水平。建国初期,还有桡彩舟活动,而今已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