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飘浮田园的紫云英

我儿时在农村度过的。家乡的“紫云英”是常见的草,开着紫红的花,冬季在休耕的稻田里用来肥田。春天,当各种花朵缀满枝头,油菜花开得肆意张扬之时,紫云英也开花了。阳光明媚,紫云英经过一冬的洗礼,蓬蓬勃勃地生长着,远看像铺在地上的绿色地毯。在乡村的田野里随处可见。我们善琏镇夹塘大队的农田里,沟渠边, 一片片、一丛丛、一簇簇,密密地生长着,盛开着小花,有三四十厘米高,星光点点。的社员们说,引种紫云英,最大的好处就是杂草变少了,肥料也有了。你看,这一片紫色,多好看!”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含山中学教书。每周六回家,走在乡间小路上。望着飘浮在春天田里的紫云英,像一片片紫色的云,还会见到在紫云英的田间还有水牛在耕田。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走出水乡,当上老师,都能见到。有首歌《乡间的小路》,自然会想起这:“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我喜欢听,也在班上教学生们唱。活泼、优美的旋律伴着我多年。
记得1980年5月9日,我在回家的路上,想到对乡间渐渐离去的春天美景描绘一番。似乎晚了,大片的金色油菜花不见了。含山上是没有花的。只有小树和野草。古运河畔,奔波的船只不停,古老的三塘桥,只有一个虹口,似乎不能满足船只的来回。夕阳下,河水是混沌的,碧绿的便是两岸的桑林,小草大概得不到充足的阳光,显得干瘦。只有田间的紫红的花草,美其名为紫云英,在田间浮想联遍,增添了大地的光华。紫红的花瓣生长在绿色的叶子上。红白相衬,十分和谐。花儿也是紫色红色相间,色彩动人。清风徐来,微笑面对,嗡嗡的蜜蜂爱上它们,深入在花众釆蜜。
80年代后,家乡田园紫云英的风光里消失了。分析原因,主要是乡镇企业发展之后,农民在家种田不如进厂挣钱。农村劳动力在减少,大部分双季稻改为单季稻。这转轨当中,紫云英失去了种源。过去,双季稻时,农户利用时差种植的紫云英,将紫云英草籽撤在田间,插上禾苗待晚稻收割时,紫云英自然生长出来了。紫云英失去种源后,田园杂草丛生时,农民便用上除草剂灭草。加之,化肥代替绿肥。同时消失的还有耕牛。江南水乡,河沟交错,水网密布。过去陆路与世隔绝,出门不是步行就是船,农活不是人工就是牛。 随着生产方式不断改变,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耕牛消失,成为一种历史记忆。
希望重见紫云英田园风光,它对改善生态平衡,美化优化环境,增加土地肥力等意义重大。然而,这声音好像不大。
翻阅历史,湖州,将残存于大型圩田中心处的湿地改造成耕田。这表明,经过数百年的人口迁移与持续开发,在太湖东南面积不大的扇形地带上,分布着大批丝绸业市镇。几十年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的断言,一点也不过时。青壮年外出了,人才出走了,多数乡村被城市化的步伐碾压成“空心”,乡村文化如何自我培育、自我欣赏和发掘弘扬?“私保、公保、认领、认养、认保”诸如此类的传统村落的保护方式,能重建一直是传统文化汪洋大海的乡村文化吗?
乡间田野里的紫云英,在我们的记忆里一直挥之不去。只因那成片的紫云英田里,曾撒落过我们儿时无数的七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