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前方:《湖州运河文化》人物之五

标签:
杂谈 |

潘镜芙(1930—),湖州南浔镇人。中国著名船舶工程专家,军舰设计专家,我国两代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1930年1月,潘镜芙出生在浙江湖州南浔镇一个经营纸业的家庭。那时,父亲搞经营,生活还算过得去。母亲读过书,有国文功底,写得一手好字。外公还是个秀才。全家人尽力给孩子一种最良好的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国难降到每个中国人身上。一天,小镜芙听着父亲、舅舅们在议论:日本炮舰轰开了上海的南大门,数万日军从金山卫登陆,上海沦陷。还不大懂事的他不解地问:“我们的炮舰干什么去了?”父亲叹息说:“我们没有军舰可以抵挡日寇”。
不久战火烧到他的家乡,7岁的潘镜芙不得不随家人在运河水乡辗转,四处逃难。正是这个时候,水和船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父母当时有些积蓄,便将细软藏在船上。他和父亲白天不敢上岸……
童年的逃难经历令他终生难忘。“有船才能生存”的思想深深地扎根在他的脑海里。
大学毕业时,正逢新中国要建造五级军舰,潘镜芙幸运地调入华东电器设计处。他先是分在扫雷艇的机电设计室,当时,有几十位苏联专家帮助设计。50年代末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撕毁签订的协议,拒绝提供技术,撤走了专家。在“老大哥”的傲慢面前,潘镜芙被激怒了,他回答说:“中国人是不怕压的。”
从此,他与同志们一起自行设计,凡能找到的有关驱逐舰的资料全借来,简直是一篇篇往脑子里灌,上班时,又细细地面对模型,一点一点地琢磨。由于他的卓越工作,受到领导的好评。6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建造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潘镜芙是设计工作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大胆探索,在国内首次解决了舰对舰导弹武器系统装备水面舰艇的技术问题,并为武器装备按系统进行研制作出院开拓性贡献。
80年代初,我国确定向南太平洋进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要求海军对执行任务的测量船进行护航和实施海上编队指挥。潘镜芙接到设计建造指挥舰的任务时,离交舰时间只有两年多。他想到,如果对他刚设计完成的某型导弹驱逐舰改建,将大大加快速度。这建议很快被采纳。设计工作完成后,他几乎天天上船台和工人师傅一起奋战……作为护航编队的指挥舰,如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而结束了中国海军只能在家门口转一转的历史。
作为我国某改进型导弹驱逐舰老设计师兼作战系统总设计师,潘镜芙时刻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大胆使用最新技术成果,被人戏称为爱“抄近道”的人。新型导弹驱逐舰首制舰(112舰)交付海军后,1997年作为我国海军编队主要军舰访问美国、墨西哥、秘鲁和智利。这是我国军舰首次环太平洋航行,总航程24270海里,历时98天,两次穿越赤道和南北、东西半球,航程之长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我国军舰首次到达美国本土。这次横渡太平洋在9级风浪中持续航行十余天,检验了军舰的远洋适应能力,证明该舰的各项性能都是优良的,舰型威武美观,受到国际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2号舰(113舰)交付海军后,1997年访问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他清楚记得:这一天,雄鹰般的驱逐舰,安静地漂浮在中国海上,享受风和日丽。潘镜芙和同志们检查了每一道工序,用百分之百的准确,护送她的远航。100米……200米……1000米……终于,我们的驱逐舰乘风破浪出发了。此访问又引起轰动,当地人民和华侨热烈吹呼:“如此装备精良的中国军舰,棒极了!”
112舰和113舰对国外的成功访问,扬我国威和军威,增进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具有历史意义和重大的军事影响力,也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他常说:“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在第一线工作的同志比我更有发言权,不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由于潘镜芙在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上的突出贡献,国防科工委授予他“突出贡献荣誉奖”。1995年5月,潘镜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辈子造军舰,一辈子与大海成为“莫逆至交”,青春无悔,人生无悔。多年来,潘镜芙不放弃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为使我国走在世界前面,他的心总是在“驱逐舰”上。
在庆祝新中国50华诞期间,潘镜芙来到了故乡南浔。他告诉记者说,来到南浔后那种激动的心情是无法言喻的。10月2日,他受家乡人民的邀请,作为南浔籍在外知名人士的代表,参加了南浔镇的“爱我中华”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文艺晚会。看着家乡人民为庆祝新中国50华诞载歌载舞,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感慨万千。晚会上,他将自己设计的一艘导弹驱逐舰模型赠送给了家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