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类“非遗”中国太极廉润校园

(2023-03-01 22:40:12)
标签:

吴式太极拳

阴阳平衡

张全亮

鸣生亮

文化

分类: 会员、弟子谈感悟
文/游景如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太极拳,融哲学、武学、医学和运动科学于一体,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玄妙莫测的健身功效,日益赢得人们的认同。当公益太极进入校园,其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独特路径,更是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太极文化和太极拳的前世今生
传说远古时代,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依据河洛交汇现象,画出八卦,悟出太极,创编《易经》。是所谓:羲皇“一拟太极,一画开天”。后人代代累积,逐渐形成了太极文化。至于太极文化与太极拳的关系,有人认为,太极拳首先是拳,而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道法自然,包括拳。于是,有人在练拳实践中逐渐升华,把太极阴阳学说套在拳上,便有了“太极拳”。这种说法合情合理。因此,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太极文化是太极拳的生长土壤,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太极”,往往包涵了“太极文化”和“太极拳”等多层涵义。
2020 年 1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人类至高的文化保护平台上获得了一片沃土,不仅激活了人们对太极文化的好奇,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习练太极拳。
当然,也有“聪明”人从中发现了商机。高收费教拳、赛拳,高消费拳馆、会所,如火如荼,让众多普通的太极拳爱好者望洋兴叹。还有权威人士有意无意地强调太极拳的门派,以表示自己源流清晰、技艺正宗,从而间接地独树一帜、突出个性。但是,更多的普通拳友则喜欢“天下太极一家亲”“一身舒服万法宗”等说法,有意维护中国太极的整体性形象和普适性立场。
对此,必须有人葆有太极文化的素朴初衷,潜心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太极文化和太极拳,开发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立德树人、强身健体等多维价值。
二、中国太极拳的内涵与价值
要阐述中国太极拳的内涵,至少要从理论-技术、健身功效和教育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中国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与运动技术
在理论基础上,太极拳源于《周易》阴阳学说,汲取《老子》道法自然原理,按照《黄帝内经》经络学法则,教人守中持正、虚极静笃、通经活络、调养气血,以达开智开悟、强心健体的目的。
在运动技术上,太极拳讲究松静沉稳,轻灵圆活,端庄开阔,虚灵顶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松腰落胯,虚实分明,连绵不断,动中求静,内外兼修,脑体并练。在内容体系上,从预备式、起式,到“搂膝拗步”、“手挥琵琶”、“野马分鬃”等等,一招一式,都是桩功,但又不止于桩功。而是在桩功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的组合套路、大小功法、推手技击和兵器演练。太极拳的内容,在外形组合上可以变化万端,其实质却理为一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劲法,加上顾、盼、进、退、定,五种步法,就如歌唱旋律中蕴含在内的音律一样,只有进入门道者才能理解其技其义,也才能从无到有,从浅至深,循序渐进,多练自化,精熟自神。
(二)中国太极拳的健身功效
太极拳产生于冷兵器时代,在跌宕起伏的历史中得以历久弥新,而在当下,持健康第一观念的人则趋之若鹜,为什么?
因为很多真实案例证实了中国太极拳在防病祛病中屡见奇效。因此,中医领域在实践中甚至逐渐形成了“太极疗法”。
那么为什么太极拳能够治疗疾病呢?原因是,“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直接根源于中医学。
第一,太极拳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中医。在中医里,天人合一是强调人的生命活动和宇宙自然协调统一。《灵枢》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意思是,人是大自然的产儿,应该依据天地给定的条件生存。习练太极拳,要遵循中医的五运六气、子午流注规律,把时辰变化和人体知觉运动相统一。
第二,太极拳强调阴阳辩证的思想源于中医。中医将人看作是阴阳两极对立统一、相互变化的整体,阴平阳秘、平衡阴阳、对症下药,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而太极拳运动中的虚实、攻防、进退、刚柔、动静、开合等,都是阴阳变换。正如《太极拳论》所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第三,太极拳强调形神合一的思想源于中医。《素问》中说“形与神俱而尽天年”。意思是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只有肉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人才能健康长寿。中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讲究“形神相关”、望闻问切。太极拳明师在习练过程中,要求形正神聚,神领形随。可见,形神合一的中医基本思想,也是太极拳的基本拳理。
第四,太极拳脏相相关的思想源于中医。《黄帝内经》中主张,“心为君,主之宫,主神明”“恬淡虚无,正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古代中医所说的“心”,大致是指时下人们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太极拳应用了这一理论,强调“心”,也就是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重要意义。明师行拳,以心行意,以意导气,按窍(穴位)运身,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劲与力合。长期坚持,能够开智开悟、离苦得乐,达到健康长寿、幸福祥和,实际上是达到了形神俱佳的状态。
总而言之,太极拳的修炼特别注重与医理结合,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太极疗法”主要就是通过运动处方使人通经活络,气血畅通,阴阳平衡,从而防病治病。可见,“太极疗法”与中医经络疗法原理一致。但相比经络疗法,在自主自动方面,“太极疗法”又更胜一筹。因此,“太极疗法”的功效正在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
当下物质丰富了,人们却普遍陷入了现代化的陷阱不能自拔。就在人们追寻健康幸福的迷雾中,太极拳运动和太极思维正闪亮出令人震惊的光芒。俗话说,病要三分治七分养。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研究也表明,药物治疗在各种因素中对健康的维护作用只占8%,而身体的自我康复能力对人体健康的贡献率却高达60%。在面临空气污染、食物污染、噪音污染、环境污染、病毒肆虐和文化冲突激化的当今社会,老龄化现象又日趋严重,健康自信和文化自信已然成为所有人的客观需要。如果能推广太极疗法来防病治病,不仅可以不花钱、少花钱,而且还能让人学会为人处事,和谐共处,开发自身潜能,从而提高效能感和贡献力,从根本上提升人类健康幸福。
(三)中国太极拳的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太极拳在教学方法上,讲究师生亲身传授,绝非口耳相传的浅尝辄止。老师带学生,每日练拳法、读经典,风雨无阻,寒暑无休,榜样示范,同甘共苦。太极拳的训练,首先是训练思维和精神,但又不是纯粹地训练思维和精神,而是在一举手一投足的身体细微运动中进行整体知觉训练,达到“灵与肉”有机融合的发展目标。太极拳的师生授受模式,不愧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独特路径。
太极拳在社会教育功能上,是多功能的科学和艺术。在动乱时代,是防身抗暴的武术;在和平时期,是养心健身的运动技术;在审美视角,是东方美学的集中展示;在社交领域,是以拳会友的不二选择;在国家治理需求上,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一生中不可回避的六对关系: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业务上精益求精,横向领域博采众长,对他人诚恳有礼,对法纪和公德心存敬畏,养成终身持正不偏的理性智慧,积累一世抵御风险的底气能力。
太极拳,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的原初性精神:一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二是厚德载物,虚怀若谷。正因如此,古今中外,大凡志存高远、建功立业之士,无不求学于明师,穷毕生之精力,享太极之奥妙,以至工作太极化、太极生活化之微妙境界。
可以说,太极文化和太极拳,作为普罗大众健康事业中的迷人亮光,值得终身守护;作为中国特色教育的精髓,更需代代传承。
三、公益太极廉润校园
与社区和其他教育机构相比,高校在保护、研究和传承中国太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设施、设备和智力资源等条件。高校利用优厚的教育资源,坚持公益太极路线,在守护传统太极方面大有可为。
因此,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部分师生开始了公益性的太极保护与传承工作。一是在学校工会的支持下,21位教职员工在2021年组成了太极拳班,2022年又成立了太极拳俱乐部,坚持习练,培养能够胜任太极拳教学的教师。同时,在学校团委管理下,2019级师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提交了太极文化工作室的方案。2021级师生则自发成立了太极学社,以团队形式规范、系统而科学地研习太极文化,习练太极拳。在2023年2月,太极学社与江门市太极协会达成友情合作的一致共识,初步形成了“立足校园强健师生,辐射社区服务大众”的发展格局。
菁菁校园,时光飞逝,未名湖畔,小桥流水。正值修学求进的年华,挽一缕朝霞,习太极朝夕与共,练八卦日月同辉。待到玉兰满园时,潇洒启航日,挥一片云彩,松柏终无悔,书剑客天涯!
人类“非遗”中国太极廉润校园
     Figure 1太极学社部分师生下课练拳
人类“非遗”中国太极廉润校园
Figure 2太极学社指导教师和两位社长合影
人类“非遗”中国太极廉润校园
Figure 3太极学社创建团队部分成员2022年9月合影
2023 年 2 月 28 日星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