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11
(2022-07-07 09:30:36)
标签:
鸣生亮八卦掌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张全亮 |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
第五节:腰腹互动
人身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部位都不可能孤立单动,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带关系。特别是作为全身第一主宰的腰脊和作为全身第一宾辅的丹田(小腹),一主一辅,密不可分,更是此一动,彼必动,相互带动。
一、腰的结构与作用
腰的核心部位是腰椎第二与第三椎骨之间的命门穴,是常人腰弯最进之处。从三维立体看,命门是身躯转动的三轴交汇之处。一是命门与神阙(肚脐)之间的连线,是身躯向左右侧弯的纵向轴;二是命门与左右两肾之间的连线,是身躯前俯后仰的横向轴;三是命门之上之下竖立的五节腰椎,是身体左右转动的竖向轴。命门是全身运动的总轴心、总支点,是根节之根节,中节之中节。从身后看腰脊,是个一横一竖的“十”字型结构,是一横一竖两张弓。一横是以两肾为两梢,命门为弓把的一张横弓。横弓两梢向两侧延伸,经两胯顶(髂嵴)前合,过两天枢穴(与两肾前后相对),相合于神阙穴(即肚脐,与命门前后相对)。这环绕腰腹一圈的叫带脉。带脉蠕动对于腰腹开合鼓荡,进而带动全身开合伸缩有重要作用。一竖是以腰椎的上下两端为弓梢,仍以中间命门为弓把的一张竖弓。五节腰椎构成的竖弓是身弓的核心部位。腰椎向上延伸至颈椎的第一骨节为身弓的上梢,向下延伸至尾闾末端为身弓的下梢,整条脊柱仍以命门为弓把,就构成了身弓。
腰脊的主宰作用就是通过这两张弓的开合与转动实现的。分开来说,横弓的主宰作用有五:一是通过命门后鼓下坐,使两肾左右相开、向前卷合,带动之上的两肋两肩后开前合,实现护肫、含胸、圆背;带动之下的两胯后开前合,实现裹胯、圆裆、护裆;还带动两大腿内旋,实现两膝相合,向内蓄力。二是通过命门前送上顶,使两肾相向相合,脊柱内隐、气向上行,使前面胸腹上下拉长、左右拉宽、推动肢体伸展,向外发力。三是使两肾双推磨似的一前推一后拉,推动腰身左右旋转。四是使两肾如杠杆的两端,一轻起一沉落,带动左右两半身虚实变换、肩胯沉浮开合。五是综合上述四种运动,使两肾对称划圈,以带动肩胯及四肢螺旋划圈。左右两肾的基本分工是:左肾分管左半身,以顺作用力带动左半身舒卷升降,以反作用力支持右半身舒卷升降;右肾分管右半身,以顺作用力带动右半身舒卷升降,以反作用力支持左半身舒卷升降。用腰带手:一手前伸时,同侧肾先向前顺送,再后坐反撑;一手回收时,同侧肾先向后顺拉,再相向相迎;两手相开时,两肾相合;两手相合时,两肾相开。
腰椎这张竖弓的主宰作用:一是通过命门后鼓下沉,带动胸椎向下松沉,带动竖向腰弓的上下两梢前合,从而使小腹上提内收,使胸腹相合、肢体屈缩、劲力积蓄。二是通过命门前送上顶,向上伸竖胸椎,向下松沉尾闾,从而将肢体放长,发放劲力。命门一推一拉像风箱的拉手,命门与神阙(肚脐)的连线像风箱的拉杆,丹田就像风箱。命门后鼓吸丹田,丹田向命门提收;命门前推催丹田,送丹田前移下沉。命门前推后拉,运动丹田内气,推动腰腹鼓荡、意气开合、肢体伸缩和劲力蓄发。不过要注意,命门前推后拉都是用意不用力,命门前推是相对于后拉而言的,是为将腰椎从后撑推至竖直;不能推到向前瘪腰的程度。瘪腰必然突臀。
二、腰的放松要领
腰的要领是松、沉、直三个字。
松是腰的首先要领。松则顺、则通、则活,“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杨澄甫)。松就是用意不用力,就是散、虚、空。散就是腰间十字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散开、舒展开,像鲜花怒放时花瓣向四方舒展开一样,而命门穴像中间的花心自然向外吐露出来。虚就是在散的基础上虚化了,好像冰化成了水,水化成了气,若有若无了。空就是好像没有腰的感觉了,上面是背肋,下面是臀部,中间像是空了、没了。松透了就有空无感了。空,既是松的方法,又是松的境界,是松到中和、顺畅的极至,松得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空了就通了,就灵了,就万有了。
第二是沉,就是向下放松,是松沉,特别是在屈腰蓄劲,命门后鼓下坐,带动脊柱向下松沉时,两肾也向下松沉找环跳,是典型的沉。即使伸腰发劲,命门之下的腰骶先向上托顶一下,当向上顶动了上一节时,腰骶又改向下松,复归于沉。
第三是直,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于常人腰椎前弯而言的直。二是相对于歪斜而言的垂直、正直、顺直,不要拧扭歪斜。腰脊是上体的支柱,身法的主宰,全身的中枢,腰脊正才能身体正,立身中正才能气血流通、身体松畅、心静神舒,才能有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气势。但腰脊正直不是几何意义上的正直,而是气势劲力意义上的中正,有时虽然形体倾斜,但气中势正,也算是中正,是斜中含正。
三、丹田的修炼方法
太极拳重视腰,但腰离不开腹。腰脊必须在丹田的宾辅下,才能正常地发挥主宰作用。
丹田是传统内功练丹之处,内气聚散转换之处,是“全体之气归宿处,如屯兵处”(陈鑫)。丹田的位置有上、中、下、前、后等处,练到后来是“全身无处不丹田”。但多数人对丹田位置的理解是“脐以下小腹部位皆为丹田范围,非脐下几寸几分处”(车星辰)。练拳时可把丹田想象成被骨盆托着的一个水袋子,随骨盆偏沉而蠕动舒卷着。
丹田的练法,第一仍是松。放松是肢体各个部位、各种动法的前提,是贯彻各种要领的要领。有了松一切好办,没有松一切艰难。丹田放松,首先是从上向下松沉,从肚脐及其两侧天枢穴向下放,“好像天枢穴向下有一个箭头似的,箭头向下”(高壮飞)。向下放松之意要经腹腔到达裆、胯。其次是从内向外松开,好像将水袋子放在地上之后,水就凭借其自身重量向四周膨胀开一样。为了避免大家对放松丹田的种种偏差,吴图南先生曾对“气沉丹田”的概念提出过置疑。“他认为气沉丹田的这个‘沉’字,容易使人误解成要努气从上往下压;若说气聚丹田,好处是让人想到不仅要从上往下,而且还要从下往上,上下两头都有往丹田里聚拢之意。但前面强调了一个‘气’字,又往往使人着意在‘气’,易犯努气和意大的毛病,他比较倾向于‘意存丹田’的提法”(陈惠良)。说“意存丹田”,更容易使丹田松静。只有“腹内松静”,才能“气腾然”,只有松到不受丝毫约束和阻碍的程度,才能随势蠕动,才能丹田内转。
练法第二是运气。吸气时要意领气经丹田后侧贴腰骶向下吸入丹田,以使丹田前侧、小腹皮肉同时向上向后向命门方向收卷。丹田收卷,既像是向上迎接吸入之气,又像是为了提起脚腿升来之气,是意气上下相向相合于丹田的动作,是丹田后下前上的内转动作。呼气时意领气从丹田后侧贴腰骶向上呼出,以使丹田前侧小腹皮肉同时前送下沉。丹田前送下沉,既是以杠杆力送气从丹田后侧向上呼出,又是为了向腿脚送气,是意气上下两分贯入四肢的动作,是丹田后上前下的内转动作。除了呼吸之气外,全身体内流动之气也是合时聚于丹田,开时出自丹田。不论外气内气,总之都是入于丹田,出于丹田,“起于丹田,归于丹田”(冯志强),“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内收者,皆收于丹田”(陈鑫)。
练法第三是蠕动,即常说的丹田内转。除了上述丹田前后升降之外,丹田蠕动的规律是跟着重心走,重心向左移时丹田向左蠕动,重心向右移时丹田向右蠕动,总之是向渐实之脚一侧蠕动。转动身体时向要转去的方向蠕动,即左转身时丹田划前弧线向左蠕动,右转身时丹田划前弧线向右蠕动。蠕动方向在左右往复转换时,或向上划半圈,或向下划半圈;蠕动方向在上下往复转换时,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地划半圆升降,都不能直上直下、直来直去。这叫气机有圆。丹田圆转蠕动产生一定的离心力,通过丹田的核心部位,以杠杆的方式传给腰脊,推动行拳。“丹田为太极拳动之源,腰在两旁成虚实之势,故看似腰动实非腰动,是腹动,看似腹动实非腹动,实乃丹田,人身至中之位动而已”(王壮弘)。“以我丹田浩然之气,运于周身骨髓之中,由骨骼运于肌肤毫末,方为内劲充足。手似生于丹田内,从丹田发则气有本”(顾留馨)。
四、腰腹互动
“人身至中之位”,就是丹田的核心部位。但丹田的核心部位并不在小腹正中心,而是在更偏后的位置,在腹腔内靠近骶骨之处,在骶骨与膀胱之间的夹室内,也可说是在腰骶与小腹之间,是腰腹互动的圆心、支点,当然也是全身的总圆心、总支点。
丹田核心部位的后上方是腰脊;腰脊对丹田、对全身,都是主宰。丹田核心部位的前边是小腹;小腹(丹田)对腰脊、对全身,都是宾辅。腰脊在后上方,小腹在前下方,腰脊与小腹以丹田的核心部位为支点,为轴心,通过反向互动的杠杆方式或力偶方式分别发挥其主宰和宾辅的作用,共同带领全身运动。腰脊与小腹(丹田)互动的形式主要是“命门吸丹田和命门催丹田,好像拉风箱似的”(王培生)。“命门吸丹田”,既像是向后拉风箱,又像是拉弓弦,是在肢体屈缩蓄劲时,命门后拉下沉,一方面吸起前下方的小腹,使小腹皮肉向命门方向收卷;同时送尾闾松沉前收,托起小腹,使腰与腹相合互抱。这是腰脊带上半身气向下行,小腹带下半身气向上行。通过腰向下走,腹向上走,腰与腹相向相合地互动,带动全身意气相聚于腰腹,以利于肢体屈缩蓄劲。“命门催丹田”既像是向前推风箱,又像是放箭时弓背伸展,是在肢体伸展发劲时,命门前送上顶,一方面催小腹如盆倒水似的向前下、向耻骨方向松沉;同时催脊骨向上伸展。这是腰脊催上半身气向上行,小腹催下半身气向下行,是通过腰向上腹向下地反向相开互动,带动肢体伸展,气贯四尖。每逢左转身时,丹田向左蠕动,命门向右划弧,腰腹互为力偶关系,是双推磨似的左右反向互动。右转身亦然,只是反向而已。
腰与腹有分工,也有合作。所谓分工,一是指腰主力,以分管上半身运动为主,或通过腰脊下沉,直接牵拉手臂屈收;或通过伸腰竖脊,直接推送手臂伸展,总之是腰不动,手不发。二是指小腹主气,以分管下半身运动为主,或通过小腹提收,直接牵拉腿脚气向上行、屈缩蓄劲;或通过小腹松沉,直接向腿脚贯气,催两腿气向下行、伸蹬发力,总之是腹不动、腿不发。所谓腰腹合作,是指小腹在以顺作用力直接提放两腿的同时,也以反作用力或杠杆力简接支持着两手的屈伸;腰脊在以顺作用力直接推拉手臂伸屈的同时,也以反作用力或杠杆力间接支持着两腿的提放。不论腰或腹,下沉的一方都是凭自身重量、顺地心引力而动的一方,是动力来源处,应更着意。虽然上升的一方也支持着下沉的一方,但更主要的是下沉的一方通过杠杆作用撬起、托起上升的一方。意念适当关注下沉的一方,就是关注偏沉,关注放松,关注原动力,关注偏沉则随、松中生动,就是“锻炼阴精”(张三丰)。
腰腹互动离不开裆胯地参与。腰腹裆胯这一大坨是上下之间的中盘,是阴阳之间的太极本体。腰腹裆胯这一大坨,一动就是上下前后(或左右)四个面相互追逐着动,像一个大圆球滚动。每当肢体屈缩、拳势收合时,后面腰骶向下走,下面裆部向前走,前面小腹向上走,上面脐腰向后走,整个圆球像是向后滚。每当肢体伸展、拳势开放时,前面小腹向下走,下面裆部向后走,后面腰骶向上走,上面腰脐向前走,整个圆球像是向前滚动。每当向右移重心时,右侧胯腰腹向下走,下面裆部向左走,左侧胯腰腹向上走,上面腰脐向右走,整个圆球像是向右滚动。同理,向左移重心时,整个圆球像是向左滚动。总之,每逢练拳,中盘的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总有一方向下偏沉。哪边偏沉,中盘就像个球似的向那边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