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中明理修太极》连载9

(2022-07-06 11:34:23)
标签:

八卦掌

鸣生亮

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张全亮

分类: 《松中明理修太极》

第三节:掌舒指领

 

在说掌指之前,先说说腕。

腕是臂与手的沟通管道,因为活,所以一是容易懈,使手像无骨似地向下耷拉着;二是容易折,如推掌时用力折成了90度死弯,失去了圆活。懈与折都丢失了松掤状态,都不利于手与臂之间气血和劲力贯通。为了贯通,必须放松,但怎样松法,却有不同地说道。一种是提出坐腕、塌腕的要领。坐腕是像前述沉肩、坠肘似的坐,是开势舒掌展指时,腕部松沉、后坐,与掌指对称用力,反向撑开,以利于将掌指放长。另一种是主张腕应像展掌舒指似的伸展开,将关节松开,提出直腕、鼓腕等要领。是要求腕部松沉平正,使腕关节与掌骨松松拉开又虚虚对准。如解守德先生说:“真正放松效果好的话是直腕,只要将手掌放平伸直就行了”。又如魏树人先生说:“应想象腕与手之间犹如脱开一样,使手松软,旋转灵活,不受腕的牵制和控制,从而呈现犹如无手般的空灵感。当腕部松开时,腕与手之间如隔着一道鸿沟,内气之通出如腾越鸿沟而贯通两岸,此为鼓腕的真实用意所在。”这些说法不同,做法类似,都是真知灼见。 但是,不论哪位怎么说,最终都要自己找感觉。只要自己觉得手腕松空舒适,手与臂之间进出的意气劲力都能在腕内顺利通过,就是正确的。

一、荷叶掌型

太极拳最常用的手型是掌。太极拳的掌型,除陈式以外,杨式、孙式、吴式各家,及24式、42式等,都有点像一片荷叶,其基本要求是掌心微含,虎口撑圆,五指漏缝,自然舒展,五指大致向同一方向,五指的指肚及大小鱼际七个部位基本在同一平面,总体保持一种既不用力又掤劲不丢的松舒状态。五指间像是糊满了粘液,欲并拢但被粘液相阻隔,欲散开又被粘液相粘连。也可想象每个指缝根部(包括虎口)都像夹着个大小适宜、内通前臂的气球,向内撑开、撑圆。所以五指既不能并拢又不能叉得太开。如果并拢容易僵硬,失去弹性、灵活性和气感;如果五指叉得太开,或不在同一平面,则内劲分散,形不成整劲。五指不在同一平面如兰花指,主要原因是中指没有领好,意念在五指间的分配不匀。

二、虚实变化

手掌要有虚实变化。手向前伸时,由虚逐渐变实;手向回收时,由实逐渐变虚。虚掌是掌心内含,五指微屈,但虚中有实,像托着或扶着或玩弄篮球一般,以避免无骨般地疲软。实掌是掌心外吐,五指舒展,但要实中含虚,像按在棉被上一般,以避免过于僵硬。“每练功要细细体会掌心指肚之间的这种松泡泡、胀鼓鼓的灵感味道”(李雅轩)。其中,“松泡泡”是形容虚掌,暄腾腾的像海绵;“胀鼓鼓”是形容实掌,手指像灌注了水银,有沉甸甸的重量感。正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样,虚掌是七分的“松泡泡”,三分的“胀鼓鼓”;实掌是七分的“胀鼓鼓”,三分的“松泡泡”。手由实逐渐变虚时,是从外往里松,从梢往根松,感觉是从指尖和掌心向体内吸气;手由虚逐渐变实时,是由内向外松,由根往梢松,感觉是体内之气通过指尖和掌心向外呼出。手动要有阻力感。伸手时像是往泥浆中伸,梢领根催,节节深入,要有追加劲、延伸劲;回手时像从泥浆中拔出,根带梢随,节节抽回,要有粘连劲。手在绕摆运动时要手中有物,像抚摸或拂动空气,对空气有一定距离地带动。掌变拳时,像在逐渐抓握空气,成拳时拇指压在食指和中指第二节上,拳面平整,外紧内松。拳变掌时,像是要把手中空气撒向空中,逐渐舒展。

两手之间也要分虚实。两手虚实可是根据不同的标志分。第一可根据劲力大小分,用力大的手为实,用力小的手为虚。第二可根据位置的高低分,更高的常有轻灵感,为虚;更低的常有沉重感,为实。第三是最常用的,即根据两脚的虚实划分,虚脚侧的手为实,实脚侧的手为虚。第四可按意念轻重分虚实,意念更关注的一手为实,另一手为虚。分虚实是相对的,需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三、手随身动

手在长期的生活中练就了知觉敏锐、活动灵巧、拿捏准确的功夫,同时也养成了主动、自动、不顾整体的习惯,练拳时总爱出风头,抢腰身腿脚的戏,影响腰腿作用的发挥,形不成周身一家的整劲。所以拳家们对初练者提出了一些限止手主动、自动的告诫,如“练太极拳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手要相随,不可自动”,“腰不动,手不发”等。限制手主动、自动,重点是保持手腕的膨松感,保持手腕松顺平直的常态,以限制手腕屈折绕摆的动作幅度。手腕动度小了,腰脊的动度自会加大,主宰作用自会加强。这是一种倒逼机制。但当练到手能随腰,不自动不乱动的时候,发挥手的长处又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手处在搏击一线,最先接触对手,了解敌情,没有一定的主动性是会吃亏的;另一方面,手的敏感性、灵巧性、方便性是肢体其他部位不能代替的,所以,陈鑫先生要求:“耍拳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

四、手指领动

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但又不是全身一起动,而是有先有后,有领有送,依次有序地运动。不管向什么方向运动,总是走在前头的部位为领,走在后面的部位为送(或者为随)。例如:上提精神以头顶为领,向外开肩以膀尖为领,向后移重心以腰脊为领,向左移重心以左腰侧为领,提腿以膝为领,上步以脚为领,八面撑圆以周身的皮毛为领,即要求“皮毛要攻”;“挨着何处何处击”,即要求身体处处都能领。不论何处领,领的部位都要有意劲感,就像“皮毛要攻”一样,要有挤开空气压力,带头冲破阻力的意思。

全身处处都能领,最灵巧、最方便的手指当然更能领。“手指领起周身运动”的道理和方法,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第一,十指连心。手指,特别是指尖,在脑部占有的功能区比率很大,是全身神经末梢最密集的部位,所以知觉最灵敏。一方面,心脑对手指动作有精准地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手指的动作对心脑有直接地反馈作用。手指领起周身运动,主要是利用手指上的感觉对心脑、对全身的反馈作用领起。一如体会气血畅通手臂,充实于手指,臂轻手重,甩摆起来像流星,有一定离心力,最能牵动心情、牵动意念、牵动眼神。二如想像手指如带动轻纱似的带动空气,似有风贴皮肤拂过,从指缝流过,引起心动。三是想象手指时时处处都分阴阳:有时前后分阴阳,有时左右分阴阳,有时上下分阴阳,螺旋式的放大缩小,因势变化。四是想像手指、手掌、手腕,公转如抽丝,自转似缠线;抽丝缠线,不急不慢,牵拉旋转,均匀逐渐。五如穿掌、插掌、推掌等手指带头走的伸臂动作,都可按指、掌、腕、肘、肩的顺序依次运动,前一节未动之时,后一节要相对静止等待,前节一动之后,后节立即跟进,使手臂内流水似的节节贯串而动。总之是充分利用手感的灵敏性,通过形象思维对全身运动产生影响。十指个个连着心,连着骨头牵着筋;气进气出穿指过,虚实变化通全身;手指所向是目标,全身支援紧紧跟。

第二,如果再往细处说,每手五个手指,各有各的性格,作用也各有特色。一说大拇指,离腕最近,正对桡骨,经臂阴面贯通胸腹,内联脾胃。拇指根回收,可助胸腹相合、肢体屈缩;拇指根外送,可助胸腹相开,肢体伸展。拇指粗壮,根部大鱼际肌肉发达,向下松沉有平衡身体重心的作用。二说食指,灵敏度高,感应力强,常受目光关注,有扫描定位、指向目标、牵动肝脏的作用,应领着眼神,扶摸着心中想象的运行路线走。三说中指,中指最长,位居中央,主导中正,平衡全掌。手上“劲以中指为主,中指劲到,余指劲皆到”。中指根穿过掌心劳宫穴,正对手臂中心轴,牵连全身筋骨,关联心脏健康。只要中指一伸,全身拔骨抻筋。每逢定势和折叠转换,手上应着意中指伸长,以助腰手对拉。四说无名指,虽说长度仅例第二,但角度上常直指对手,有较强的领向意识,能带动肺脏呼吸。举手时以无名指引领,可使手臂松穿而起。五说小指,小指根顺着尺骨和手臂阳面,连通肩胛、背肋、腰胯、腿部,善于引导命门两贤及周身各大关节放松。小指一松,周身松通。“凡从前向后、向下的拳势,松小指,松肩垂肘,手和臂自然下垂或后捋”(祝大彤)。所以,手指运虚实,有修复内脏、引动身势的作用。手指所向,神情自然随往,眼身步法自然随行。

第三,手指在搏击一线,最先与对手接触,手指“听”劲,对敌情的判断最直接、最快捷、最真实,所以,手在技击中具有胜败立定、性命攸关的重要性,是神情关注的焦点,是全身支援的终端,自然处处随手指而变,随手指而去。即使自己练拳,也要找两人推手的感觉,迎进来化解,送出去进攻,应手上有敌情,肩背随同行,腰胯要推动,腿脚须支撑。就是“手领劲,肘定位,肩松沉,腰分配”(张志俊),在周身协调的情况下,发挥手的龙头作用。手指随目标,全身跟随手。

第四,前一个动作结束,下一个动作开始时多用折叠转换的方式接续之前开势的内劲外发,转向之后合势的劲力内蓄。折叠的内涵是手指与喉头反向撑开,为下一式备足精神;手指与腰肾反向对拉,为下一式备足内劲。与喉头反向撑开,与腰脊反向对拉的一只手是主手。手指领起基本上是主手的手指领起,是用主手与喉头与腰身反向对称地劲力领起。

第五,我把手与腰身的连动关系比作汽车前轮和后轮的关系。手指如前轮,是方向轮;腰身似后轮,是动力轮。汽车向什么方向走,全由前轮说了算,后轮只管跟着前轮推进就是了。行拳时,主手的手指所向,眼神随之看去,心情随之向往,重心随之移动,腿随蹬身随拥,上下自然就跟着去了。主手起龙头的引领作用,肩身腰胯和其余三肢自然随之而动,自然能达到像陈正雷先生说的:“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做到像陈鑫先生说的:“上面手如何运行,底下足亦照此意与手一齐运行。手行到地头,然后足亦放得稳当”;实现顾留馨先生说的:“从头到脚都要与手所指的方向密切配合。”

手指引领,由带头先走的一指着意引领,假如五指难分先后,则由中指着意引领。一指引领,其他四指配合。运行过程中手臂在旋转,腰身在伸缩,手指上的领劲也必须及时变化。例如左搂膝拗步时,右掌从耳侧前推到位,大致可经历小指领劲、五指布满、劲贯指尖等三个阶段的变化。首先是小指尖领劲向前走;二是随着手掌边前推边内旋,小指尖的意劲向下扩展到指根、小鱼际、大鱼际、大拇指,扩展到全掌。然后,三再随着伸腰蹬腿,中指带领其余四指伸展贯劲,自感手指变得粗壮长大,手掌变得肥厚宽大。

总结两手放松运行的意劲可概括为“十如”:落手如放物,起手如轻烟;合手如抱球,分手如撕棉;收手如抽丝,出手如穿衣;绕摆如划水,穿掌如刺剑;握拳如抓气,旋掌如缠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