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古诗文背诵中的易混字
(2012-03-25 19:18: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随笔 |
古诗文的背诵,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重背诵而轻默写,所以一旦默写时,往往出现不少的错别字,尤其是那些容易混淆的字词。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引领学生既重视背诵,又重视默写,并且将背诵的古诗文中特别容易写错的字词做了一个整理,以方便学生记忆。
一、“颠”和“巅”。前者是表示物体的顶部,后者特指山顶。
(一)用“颠”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此句中的“颠”表示树的顶部。
(二)用“巅”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两句中的“巅”都表示山顶。
二、“尊”和“樽”。两者均表示酒器。
(一)用“尊”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句中的“尊”,通“樽”,依照教材应写成“尊”。
(二)用“樽”
1.“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4.“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王勃《滕王阁序》)
5.“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三、“唯”和“惟”。两者都当“只”讲。
(一)用“唯”
1.“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二)用“惟”
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
2.“惟江上之秋风,与山间之明月。”(苏轼《赤壁赋》)
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4.“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6.“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四、“销”和“消”。两者当“消失、消灭、消除”讲时,极易混淆。
(一)用“销”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尓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王勃《滕王阁序》)
(二)用“消”
1.“燎沉香,消溽暑。”(周邦彦《苏幕遮》)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3.“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4.“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五、“度”和“渡”。当“过”讲时,前者表示时间,后者表示空间。然在古诗文中,该用“渡”时反而用“度”,当通假字使用,故有时极易混淆。
(一)用“度”
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5.“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二)用“渡”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3.“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六、“影”和“景”。在人教版的有关古诗文中,“景”被当成通假字“影”了,当这两个字都读成“影”这个字音的时候,在默写时“景”常误写为“影”。在意义上,“影”即影子,而“景”可泛指日月的光辉。
(一)用“影”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二)用“景”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景”通“影”,此处为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影子一样”。
2.“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杜甫《阁夜》)“景”通“影”,教材解释为“日光”。
3.“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陶潜《归去来兮辞》)“景”通“影”,教材解释为“日光”。
4.“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陶潜《杂诗(其二)》)“景”通“影”,教材解释为“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