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涛《“新基础教育”与课堂教学变革》报告语录(转)
(2015-04-29 12:35: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感悟 |
李政涛,江西大余人,出生于陕西西安临潼。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学研究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4月22日,在江苏大学第一学术报告厅聆听了李老师关于课堂改革的报告,接地的内容、睿智的理透、清晰的表达、独特的风格为我们描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课堂改革地图,也再次让我发现大学教授亲切的一面。如今能让自己心动的报告不多了,今天却记录了整整17页。这里将内容提纲整理,以便继续消化。
※
※ 所谓“真”,是真心、真问题、真话、真做研究,做真研究,这样就有真实的生命成长。“真”,是新基础教育打底的理念。
※ 对实践要有尊重和敬畏;对实践要有温情和敬意。
※ 所谓“实”,“实”在“日常”;“实”在“过程”;“实”在“重建”;“实”在“细节”。
※ 谁最懂教育,最理解教育的核心,一定是有教育教学过程的人。站在外围看教育是远不如站在里面做教育的人更懂教育。
※ 教研过程的九步法:专题性上课、专题性报告、专题性说课、组内同事专题性评课、提问和质疑、团队回应、集体评课、二度反思、教学重建。
※ 单元类结构是一种整体性教学,包括三种课型:单元导读课、单元推进课、单元总结课。
※ 评课文化在于两个字“真”说真话;“实”,要做鉴赏家,还要做批评家,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重要的是做建筑家,也就是根据症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案。这反映出评课的三项素质:透析力、诊断力、重建力。
※ 被评课者要有“二度反思”,这样,训练自己倾听他人的能力,让耳朵始终保持张开的状态、提升捕捉信息、资源的能力。
※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1.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能力、方法、习惯。培养训练的起点是从同桌合作开始的。
※
※
※
※
※
※
※ 教育要“深”,“深”到哪里去?“深”到价值取向里去;“深”到思维方式里去;“深”到行为习惯、技能和基本功。
※ 一名学生把别人的橡皮掰断了,老师上班会课的时候把他叫到讲台前,先批评了这位同学,再请班级同学一一批判他,最后,老师把一件“精心”准备的毛衣套在了他的身上,最后总结说——这节班会课开得很好,让我们每一个人懂得了要爱护一块小小的橡皮。BBC讲的一个中国教师的故事。
※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副眼镜,这幅眼镜就是你看待世界的视角、眼光、尺度、标准。是无处不在的价值取向。
※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叶澜)
※ 好课的标准,一个字——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 很多老师教案意识太强,有教案情结,一上课,怀揣着教案,一路狂奔。
※ 有学校成立了“磨课俱乐部”,也有叫“煮课”,还有叫“熬课”。(我以为可以叫“炼课”)其实家常课最养人。
※ 现在课堂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成为交流的全部,我把它成为老师对学生的单挑。课堂的交流应是网状互动,有同桌交流、有小组交流、有组间交流。教师要由垂钓高手变成编织高手。
※ 课堂要开放,“放”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权利,提问权、质疑权、工具权、总结权还给学生。
※ 好老师是有“课感”的,这种“课感”主要有两点——推进感、生长感。
※ 滑冰课、转圈课、刨坑课都不是好课;好课一定是攀岩课,充满着刺激与挑战,师生共同经历着探险和冒险,是拔节课。
※ 三个关键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前——要想教师为什么要教,教的理由;学生为什么要学,学的理由;什么是已经不需要教的,要做减法。课后——想教的和实际教的差异,是多教了,还是少教了?学生实际学了什么,差异在哪里?
※ 一位德国学者问中国妇女,21路车走了没有,中国妇女说,”可能走了。“学者一头雾水。——精确的德国人遭遇模糊的中国人,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 以前有一位”一抓准“(卖东西不用秤,用手抓,毫厘不差),后来被评为”全国劳模“。要是在德国,是要被开除的。
※ 思维的品质会阻碍专业的发展的,比如,清晰度、提炼度、准确度、创新度,都是专业品质的要素。我的博士论文36万字,单被问及”核心问题“”核心观点“的时候,我半天也回答不出。李泽厚说,一个问题,500个字你还说不清,就不要学哲学。
※ 派纳教授说中国教育改革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这是点状思维,割裂思维,二元对立思维,非此即彼思维,极端化思维。
※ 叶澜教授所说,好课要看”教“与”学“如何互动生成的质量。这是关联思维、整体融通思维、综合渗透思维。也就是天人合一。
※ 备课要注意”三段式“备课:本段——年级、年段、学段感;前段——前期有哪些基础;后段——为今后作哪些铺垫,奠定基础。
※ 一般学校做学校规划总是有若干个方面。我们做,只有三项:学校管理与领导团队的发展;课程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工作、班级建设与班主任专业成长。三项都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学校文化。这样就打通了”事“与”人“,成”事“,也要成”人“。
※ 很多学校事情做成了,人却没了。(或者只成了校长一人)要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
※ ”化“——要化理论为实践,比如”学生为本“,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一度解读“,学生还缺什么,要补什么,学生的困难障碍是什么。”对准学生的心弦的音调“(苏霍姆林斯基);教学过程还要”二度解读“,对生成性
李政涛,江西大余人,出生于陕西西安临潼。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学研究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4月22日,在江苏大学第一学术报告厅聆听了李老师关于课堂改革的报告,接地的内容、睿智的理透、清晰的表达、独特的风格为我们描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课堂改革地图,也再次让我发现大学教授亲切的一面。如今能让自己心动的报告不多了,今天却记录了整整17页。这里将内容提纲整理,以便继续消化。
※
※ 所谓“真”,是真心、真问题、真话、真做研究,做真研究,这样就有真实的生命成长。“真”,是新基础教育打底的理念。
※ 对实践要有尊重和敬畏;对实践要有温情和敬意。
※ 所谓“实”,“实”在“日常”;“实”在“过程”;“实”在“重建”;“实”在“细节”。
※ 谁最懂教育,最理解教育的核心,一定是有教育教学过程的人。站在外围看教育是远不如站在里面做教育的人更懂教育。
※ 教研过程的九步法:专题性上课、专题性报告、专题性说课、组内同事专题性评课、提问和质疑、团队回应、集体评课、二度反思、教学重建。
※ 单元类结构是一种整体性教学,包括三种课型:单元导读课、单元推进课、单元总结课。
※ 评课文化在于两个字“真”说真话;“实”,要做鉴赏家,还要做批评家,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重要的是做建筑家,也就是根据症结,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案。这反映出评课的三项素质:透析力、诊断力、重建力。
※ 被评课者要有“二度反思”,这样,训练自己倾听他人的能力,让耳朵始终保持张开的状态、提升捕捉信息、资源的能力。
※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1.要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能力、方法、习惯。培养训练的起点是从同桌合作开始的。
※
※
※
※
※
※
※ 教育要“深”,“深”到哪里去?“深”到价值取向里去;“深”到思维方式里去;“深”到行为习惯、技能和基本功。
※ 一名学生把别人的橡皮掰断了,老师上班会课的时候把他叫到讲台前,先批评了这位同学,再请班级同学一一批判他,最后,老师把一件“精心”准备的毛衣套在了他的身上,最后总结说——这节班会课开得很好,让我们每一个人懂得了要爱护一块小小的橡皮。BBC讲的一个中国教师的故事。
※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副眼镜,这幅眼镜就是你看待世界的视角、眼光、尺度、标准。是无处不在的价值取向。
※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叶澜)
※ 好课的标准,一个字——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 很多老师教案意识太强,有教案情结,一上课,怀揣着教案,一路狂奔。
※ 有学校成立了“磨课俱乐部”,也有叫“煮课”,还有叫“熬课”。(我以为可以叫“炼课”)其实家常课最养人。
※ 现在课堂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成为交流的全部,我把它成为老师对学生的单挑。课堂的交流应是网状互动,有同桌交流、有小组交流、有组间交流。教师要由垂钓高手变成编织高手。
※ 课堂要开放,“放”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权利,提问权、质疑权、工具权、总结权还给学生。
※ 好老师是有“课感”的,这种“课感”主要有两点——推进感、生长感。
※ 滑冰课、转圈课、刨坑课都不是好课;好课一定是攀岩课,充满着刺激与挑战,师生共同经历着探险和冒险,是拔节课。
※ 三个关键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前——要想教师为什么要教,教的理由;学生为什么要学,学的理由;什么是已经不需要教的,要做减法。课后——想教的和实际教的差异,是多教了,还是少教了?学生实际学了什么,差异在哪里?
※ 一位德国学者问中国妇女,21路车走了没有,中国妇女说,”可能走了。“学者一头雾水。——精确的德国人遭遇模糊的中国人,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 以前有一位”一抓准“(卖东西不用秤,用手抓,毫厘不差),后来被评为”全国劳模“。要是在德国,是要被开除的。
※ 思维的品质会阻碍专业的发展的,比如,清晰度、提炼度、准确度、创新度,都是专业品质的要素。我的博士论文36万字,单被问及”核心问题“”核心观点“的时候,我半天也回答不出。李泽厚说,一个问题,500个字你还说不清,就不要学哲学。
※ 派纳教授说中国教育改革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这是点状思维,割裂思维,二元对立思维,非此即彼思维,极端化思维。
※ 叶澜教授所说,好课要看”教“与”学“如何互动生成的质量。这是关联思维、整体融通思维、综合渗透思维。也就是天人合一。
※ 备课要注意”三段式“备课:本段——年级、年段、学段感;前段——前期有哪些基础;后段——为今后作哪些铺垫,奠定基础。
※ 一般学校做学校规划总是有若干个方面。我们做,只有三项:学校管理与领导团队的发展;课程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工作、班级建设与班主任专业成长。三项都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学校文化。这样就打通了”事“与”人“,成”事“,也要成”人“。
※ 很多学校事情做成了,人却没了。(或者只成了校长一人)要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
※ ”化“——要化理论为实践,比如”学生为本“,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一度解读“,学生还缺什么,要补什么,学生的困难障碍是什么。”对准学生的心弦的音调“(苏霍姆林斯基);教学过程还要”二度解读“,对生成性资源要有敏感,善于把握与捕捉、提炼、再造、利用;教学反思阶段还要”三度解读“,哪些是意料之中的,哪些是意料之外的。
※ ”长“——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教师的学习有三种形式:理论学习、现场学习、自我反思与重构学习。
※ 现场学习有五个现场:自我教学的现场、他人教学的现场、跨学校的现场、日常教研的现场、研修的现场。
※ 要有大量的自我训练。用大量的体悟的力量,大量的生发力量,大量的写作、阅读、实践,来增加自己的内生力、自生力。
※ 年青的时候比的是聪明,还有勤奋。越往后,比的是积累,渐进的、累进式的积累。还有视野,或者说格局。第三是胸怀。
资源要有敏感,善于把握与捕捉、提炼、再造、利用;教学反思阶段还要”三度解读“,哪些是意料之中的,哪些是意料之外的。
※ ”长“——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教师的学习有三种形式:理论学习、现场学习、自我反思与重构学习。
※ 现场学习有五个现场:自我教学的现场、他人教学的现场、跨学校的现场、日常教研的现场、研修的现场。
※ 要有大量的自我训练。用大量的体悟的力量,大量的生发力量,大量的写作、阅读、实践,来增加自己的内生力、自生力。
※ 年青的时候比的是聪明,还有勤奋。越往后,比的是积累,渐进的、累进式的积累。还有视野,或者说格局。第三是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