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应该是“两山两水两圣人”

(2018-10-26 16:45:42)

山东应该是“两山两水两圣人”

中华龙   2018——10——25

 

多年前,鲁中晨报说,山东省旅游局制定山东的旅游口号是“一山一水一圣人”。中华龙认为山东旅游局认知错误,山东有“两山两水两圣人”。于是就建议淄博政府提议山东省旅游局修改这个不准确又带有歧视性的的口号。

淄博政府没有给与答复。

 

为什么说山东旅游局提议山东是“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旅游口号是认知错误的呢?

据中华龙省民早年研究知道,山东有两山——圣山泰山和道教圣地崂山,有两水——黄河和大海,有两圣人——姜子牙和孔子。

姜子牙是中国最早的圣人,以他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山东濒临的黄渤海以及道教的起源地之一崂山为代表的山东中东部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一点不差起山东省旅游局提出的以山东西部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来代表山东。

山东省旅游局所提的山东是“一山一水一圣人”仅指泰山、黄河和孔子,这不能代表整个山东,而是仅代表鲁西和鲁西南的鲁国文化,这对道教的崂山、大海(渤海和黄海)以及第一圣人姜子牙所代表的山东中东部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齐国文化是漠视和侮辱,尤其是对山东淄博更是一种羞辱,因为淄博是姜子牙齐国文化的一衣钵核心继承者。

 

中国第一圣人姜子牙的才华、品德、功绩和对社会的发展和影响力至今无人能比。在中国,在山东,忽视了或者忽略了姜子牙,都是不完整的山东文化。

崂山傲居黄海西岸,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地位和文化价值甚至比泰山都重要。

道教的始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还有第一圣人姜子牙,甚至中国人的创始祖神女娲娘娘、以及三清大帝也都是道教的。道教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它早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骨髓中,在中华文化的绵长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道教就没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作为道教的发源地的崂山,自然对山东、对中国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山东临两大海——渤海和黄海,这不但是中国人起源的的生命海,还是中华文化繁盛和悠长发展的历史文化之海。黄渤海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与太平洋和大西洋分界线一样又是天下奇观,这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处盛景吧。

所以说,山东东部的这“一山一水一圣人”比山东西部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历史影响力和作用更伟大,它们只是被皇权势力边缘化了而已。在新形势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再抛弃山东东部的这“一山一水一圣人”了。

 

随着网络的发达,各种历史和文化都能查证出来了。所谓的山东省旅游局“创造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原来它仅是一种历史传说,并且还有三个版本。

版本一,清朝乾隆年间,山东东平进士刘公瓘到南方做官。因为南方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多成效且看不起北方土包子官员,就出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难为一下,刘公瓘看后,写出下联“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指五岳之尊泰山、炎黄之始黄河和万世师表孔子,这厚重的山水人都碾压江南的“山水人”,一下子把江南才子们镇住了。

版本二,乾隆命“关东才子”王尔烈赴江南监考,江南多才子,欺负北方人大老粗,就出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羞辱王尔烈。王尔烈随后写出下联“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指皇帝、皇后和孔子,哪一个也比江南的牛大了。后来演化成“一山一水一圣人”。

版本三,清朝道光年间,山东利津人岳镇南任湖南学政时,江南同僚们总是逗趣中夸耀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岳镇南就随口说出“一山一水一圣人”。岳镇南是山东人,所以他的山特指泰山,水就是黄河,圣人就是孔子了。

这三个版本的“山水圣人”的特指,在当时都有历史和科学局限性,并不能代表现在山东的全貌。

看到山东旅游局的宣传口号“一山一水一圣人”,知道它不是山东省旅游局的独创,也仅仅是不动脑袋的借用或者抄袭古人的智慧而已。山东的文化实际上是“两山两水两圣人”。

 

不知道中华龙给淄博政府的强烈建议起没起作用,后来发现山东的旅游口号改成了“好客山东欢迎您!”

“好客山东欢迎您!”是一个绝佳的口号,简短明了,很好上口,并且一句话就把山东人的本质特性表现了出来,比“一山一水一圣人”强太多了。

中华龙对这个旅游口号很是赞赏。


http://s8/mw690/002yu3yzzy7oHCgrwWjc7&690

http://s6/mw690/002yu3yzzy7oHCgJLkV65&690

http://s11/mw690/002yu3yzzy7oHCgAVrY8a&690

http://s9/mw690/002yu3yzzy7oHCgDNNK9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