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烟雨桃花潭》解析

(2012-05-24 23:08:12)
标签:

基础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

《烟雨桃花潭》(作者:陈所巨)

 

  桃花潭早在神往之中。(不是一般的“向往”。)每每由凝思进入幻境,将自己化成汪伦、李白,或岸上,或舟中,送人或被人送着,一样的难分难舍、别情依依。(这种幻境里,确实是神往之至了。)〖首节,“未成曲调先有情”。〗

  真到桃花潭来了。(一语虽简洁,却饱含了多少的深情呢。)一个暮春的雨天。(李白的诗里没有点名是雨天。)雨是江南独有的,似雨似雾,丝丝缕缕;(这倒也是,很有江南的味道了,细腻的江南啊。)桃花潭也是江南独有的,(有了特别的意思了。)在青弋江上,在蒙烟细雨和莽莽苍苍的历史之中。(桃花潭一下子就有了地理和历史的坐标了,更准确地说是文化坐标了,也因而一下子显得凝重了。)穿过水东翟村,出踏歌岸阁。面前是墨青色无声的青弋江,背后是青青的生满益母草的踏歌古岸。(古迹仍然保存着,是历史的沉积了,现在也显得很沉寂,但别有风情。“踏歌古岸”在桃花潭东岸,为明代所建的楼阁,阁前一条小路直下“东园古渡”。)我知道,在另外的时空,在另外一个桃花盛开的暮春,(这“暮春”的时间,在李白的诗里也是没有的,但愁绪很明显。)李白立在船头,就是那种江南特有的小小的梭子船,他的眼睛里有一滴雨一样亮的泪水。(这泪水在李白的诗里也是没有的,这泪水多少少了一点纵横四海的丈夫气了。)汪伦在岸上,踏着江南特有的节奏,(所谓“踏歌”也。“江南特有”四字皆妙,要的就是这种原汁原味呢。)唱一首据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送别歌。(“忽闻歌古调”,谁的句子?初唐杜审言也。“归思欲沾巾”,李白也有吧?)在他们身边,江水悠悠地流淌,桃花灿烂地盛开,小雨牵肠挂肚地下着。(这江水也是江南独有的悠悠的气韵,但并不乏浓烈的气息,不过情感却是这样的纤细柔婉呢,雨是多么地有情致呢,李白多少也生出了江南式的柔情了。)李白再也忍不住了,那首《赠汪伦》的诗就顺口流出来,(肺腑而出,真挚自然,最能打动人心啊。而直抒胸臆,这诗里倒见出了不少的豪情。)而且就那样平平仄仄脍炙人口地流传千载。(情真意切啊。)〖次节,点“烟雨桃花潭”和李白、汪伦的送别场景,并渲染了江南别样的情绪,为下文的抒情与感发议论张本。〗

  不见有潭,只有联袂而来,(所谓“联袂踏歌”也。有时那气势也壮观着呢。)一版墨青的江水,原来春夏水涨,将对岸那潭与青弋江连为一体了。(“桃花潭水深千尺”,哪有潭水深千尺呢,何况千年已过,可见是有原因的。)桃花依然像古代那样地开着,在岸边,在水里,在那种烟雨迷蒙的意境之中,静静的濡染着生命的嫣红。(桃花真的是多情了,年年开着,开了千年了,见证并永葆有那一段难忘的岁月。)我突然想起,江水和桃花和谐组合的桃花潭,似乎是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是等待我呢,还是大唐的李白?(问得好!)〖第三节,承上节,又是一个“未成曲调先有情”,渲染了别样动人心魄的场景,为主要人物出场作铺垫。〗〖场景一,“烟雨桃花”。〗

  李白当时住在宣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李白是崇拜谢眺的,焉有无味之理,只是本文作者作了别样的“处理”了。)但他忽然收到汪伦顺着青弋江漂来的书信。(“漂”字烂漫啊,汪伦不简单)信曰“先生好游乎?(这是什么话!不是明知故问吗)此地有十里桃花。(哪了这么长的桃林)先生好饮乎?(这是什么话!不又是明知故问吗)此处有万家酒店。(哪里有这么多家的酒店呢。据说“万家酒店”,如今房屋尽毁,只留下被行人踏得乌亮的石门槛,静静地躺在深巷里,见证着万村的古往今来,沧桑岁月。)”就欣然溯江而来。(二人从不相识,但并无关系。“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的态度依然如旧啊。今天即从宣城来到它下属的泾县,这里还是驰名世界的中国书画用纸宣纸的原产地呢。)到翟村一看,并不似信中所言。(兴冲冲地奔来了,被勾起的兴致似乎有些失望了。)汪伦说他的信没错。离此十里有个桃花渡,岂非“十里桃花”?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莫不是“万家酒店”?李白大笑,不仅笑中国文字机巧无穷,也笑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有美酒就行。而生活也就这样被轻轻地点化了。)〖第四节,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李白的无聊,欣喜,兴冲冲而来,失望与豪情,解人风情,都尽显无遗。〗〖场景二,“李白出场”。〗

  细雨霏霏,如小猫舌头凉凉地舔着面颊。(江南的雨就是有特点。)江水墨青地静,偶尔贴一朵无声的小旋涡。(文中已经几次写到“静”了。)江南的蒙烟细雨最是缠缠绵绵地难以招架。(多情啊。)那古意盎盎的水村山廓和许多心绪,(“古意盎盎”,还是当年的风味;“许多心绪”,李白的,汪伦的,还有多少未出场的,那“联袂踏歌”的决不仅仅是一个人,只不过汪伦是代表而已。)也都湿漉漉让人难以招架了罢!(谁难以招架呢?作者也。)上游百米处,三两牧童骑在水牛背上,悠悠地由江水驮过江去,水面只剩一弯盘角的牛头和戴小斗笠的牧童的上半身。(随处美丽如画啊。)那情景,似在李可染水墨画中见过。(李可染,1907年至1989年,江苏徐州人。曾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得墨块墨线、积墨渍墨破墨之诀,丰富了传统技法的表现力。又借西画明暗处理,创山水画黑、满、重、亮的新画风。下笔与物象浑然,笔墨腴润而苍劲,墨越重而画越亮,画不着色而墨分五彩。笔情墨趣,光华照人。有《牧牛图》《牧童水牛》《归牧图》《春雨江南》《烟雨归渔图》等。)歌声悦耳,牧歌呢,踏歌呢?(怎能不引起久远的追念呢!)〖场景三,“江南烟雨”。〗

  雨丝子密密的,漫天撒下轻丝罗帐。(这雨又是轻软的。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翟村、万村和不远处的魁星阁都成了淡淡的影了,(天然的水墨画呢。魁星阁,又名文昌阁,曾为学宫、考殿,是培育选拔人才的地方。)那雨莫不真个就是江南的情,江南的韵?(不敢相信?却是真的。)此时,汪伦和李白都隐进乳白色的厚厚的帘幕,只有那潮湿的渡船苍黑着,在原来的地方,静静地,静静地若有所思。(这送别也可能是千古独有的了,人无语,只静静地让时间在流逝着。)〖第五、六节,作者的视角再次转回现实之中来。一切都淡褪了。眼前之情景又触动了作者的思索。〗〖场景四,“烟雨渡船”。〗

  乘船渡过江,(这是千年后的作者在过江。)渡口叫万村渡。传说翟村曾与万村争渡口的名字。但万村人说,“桃花潭水深千尺。”千尺者,万寸(村)也。这又是一例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这争的可是大诗人啊,值。)上岸,于那一截老街中寻万家酒店,不见当日那酒垆,和飘摇招展的牙边小酒旗,就寻在细雨之中飘逸千年的诗酒气氛吧。(“寻”字好啊。当地人不造势,作者也不失望。)酒能酣畅肝胆,亦可消解愁闷。(“寻”到点子上了。)在长安城大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山水灵秀、春雨霏霏的江南,是不是依然那样狂醉?然而,此时的李白老矣,他胸中的激情,已经化作更多的忧郁,他的人生或许已经短缺了许多诗意的东西了。(读到此处,不由人不惊,又转而沉默了。作者可谓别具慧眼。这里的“诗意”是与激情、烂漫与个性的张力联系一起的。)他是那样的认真,那样地感恩,那样地脚踏实地地感受着真实的人间烟火。(传说诗人在这里过了好些日子无拘无束的生活,兴致极高,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有《题汪伦别业二章》等。)所以他才真实地体味了桃花潭和汪伦对于他的比桃花潭水更深的真情。(是啊,有多少“门前冷落鞍马稀”啊,炎凉的世态反见出“真情”的可珍惜了。)我总以为,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就像迥然有异的石头和水。岁月太能改变一个人,而且是从外到里深刻的改变。有谁能风流倜傥一辈子?(其实又何尝不是在不断深入地理解生活与人生呢?所让人感慨的是青春和那股青春气,也就是“风流倜傥”,谁不想存留人人景仰的偶像这样的剪影呢!)有谁能不像李白那样,在采石矶头,最终将黄铜古月和那条来自家乡的大江看透,看穿呢?(倒应了后世苏轼《赤壁赋》里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传说李白最终醉后赴水捉月而亡。黄铜古月,古久之月,永恒所在也。)我后来有一首题为《老年李白》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老年李白把石头都看穿了 / 看穿一切的诗人不叫诗人 / 叫诗仙……”“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毕竟不比长安,(难怪文中一再着上“悠静”的底色。长安时的李白,感受“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醉倒而浪迹于长安酒肆,明皇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云裳花容,何等风光!)人到老年的李白毕竟也不比年轻气盛的李白啊!(又该生出人生的多少感慨啊!)〖第七节,发人所少发的妙论,因而李白的《赠汪伦》不是豪爽,而多少带上了生活的沉郁了。〗〖场景五,“老年李白”。〗

  蒙蒙烟雨依然无声无息,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暮春的江南。(既是这眼前的景,又是千年之前的色。这雨解了千年的隐秘。)风有酒的气味,雨有酒的气味,青弋江有酒的气味,桃花潭那墨黑色嶙峋的崖岸有酒的气味。(这“酒”字太富有意味了,可以写出一长串:李白,抑郁,友情,黄铜古月……。“墨黑色嶙峋的崖岸”者,桃花潭势平潭阔,水清潭静,西岸怪石,嶙峋峙立,层岩陡峭,虎踞龙盘。)江水不倦地流,小旋涡似一朵朵水青色的小莲花,开在多少有些禅意的墨青色的江面上。(这是人情与岁月所酿出了的“美酒”啊。)似乎有一叶小舟,倏地滑进烟雨,滑进迷蒙中的别离,从古到今,由远而近,招招手、惜别古人,惜别那诗意的陈年旧事。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踏歌的节奏中濡润出生命嫣红的桃花。(岁月会定格最有价值的记忆,而使瞬间永恒了。)〖作者的视角再次转回千年之后的现实之中来。在线索上照应前文。当历史的场景消退后,文化的韵味留下了。〗

  是谁在吟咏那首古诗呢?我听见水面上有些声音,平平仄仄,殷殷切切……(这情,无处不在啊!)〖一首古诗包含了多少的情事啊。〗〖末节,情致纡徐而不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