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llFaceExperiment—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
(2018-07-30 11:14:59)分类: 心理学 |
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
——温尼科特
1975年,哈佛大学著名婴儿研究学者Edward Tronick在一次与儿童成长相关的年会上,展示了Still Face Experiment。
在这个实验里,母亲先跟婴儿正常互动,母亲带着慈爱柔和的表情,用愉快的口吻和婴儿聊天。此时婴儿也表现得非常愉悦,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并手舞足蹈,和妈妈进行一连贯的倒数模式(reciprocal pattern:两个人轮流做同样的动作)。
过了约三分钟,妈妈转过脸去,然后再回头用一张面无表情的脸面对孩子。看到母亲这副表情,婴儿立刻呆住了,之后他试图用刚才的举动来让妈妈回应自己,但是无论他采用声音还是动作的“进攻”,妈妈依然是面无表情。
他开始焦虑起来,把头转到一边来转移自己的痛苦,接下来又把手放到嘴里吮吸以缓解不安。等了好久,他发现妈妈依然没有改变,于是婴儿彻底崩溃,放声大哭起来。
这个时候,母亲赶紧再换上正常的生动而慈爱的表情,婴儿看到后,心情开始慢慢平复下来,逐渐又变得愉快起来。
Tronick博士表示,在发展心理学中,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到了反复的验证。它说明婴儿并非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还不具备人的情感意识。相反,他们甚至能比成人更敏锐地留意到照看者的情绪变化,而他们自己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化。
这个实验对人们洞悉婴儿心理规律、实现和婴儿的健康互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实验中母亲故意作出的面无表情,也是生活中照看者对婴儿照看不周的一种代表行为,它可能只是偶然存在(因为照看者不可能做到完美),等照看者恢复了正常的与婴儿的互动后,婴儿的情绪也会立即平复。
但不幸的是,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一些婴儿却遭受了长期持续的“面无表情”式冷遇,比如患上了产后抑郁症的母亲,就会对婴儿冷淡;还有一些父母觉得一直回应孩子的情绪表达会惯坏孩子,因此故意任其哭闹而不理睬……
其实婴儿生下来一个月左右,他就能够注视抱着他的人;三个月以后,他已经可以注视自己的手等部位了;四个月到半岁的孩子,眼睛能够追看一些移动的物体。相对于与外界的其他互动方式,婴儿最喜欢盯着照看者的眼睛看。
如果因为照看者的主客观原因不与孩子正常交流,那孩子可能就会自我调节——转过头去,主动避免和他人的眼神交流,尽量回避他人的注视,甚至会用小手遮住自己的眼睛或脸。如果经过父母的调节,孩子能够恢复和大人交流,尚无大碍;如果孩子半岁之后,还是不喜欢和照看者进行目光接触,那就需要父母提高警惕,要及时检查孩子是否有自闭倾向了。
那么,是不是和婴儿的交流越多越好呢?
并不是这样。
其实婴儿和成人一样,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自由空间,如果照看者的交流行为不间断(比如多人照看的婴儿遭到轮番强制性交流),婴儿就会反感,这种反感也会以转回头、身子后仰等方式表达出来。照看者此时就要及时给孩子一些安静的时间,等孩子发出下一次交流信号时,再恢复交流。如果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强行互动,结果会和不理睬孩子的互动要求一样糟糕,会引起孩子焦躁不安、哭闹不止。
总之,和缺乏语言交流能力的婴儿互动,最好的方式是做到“共情”,就是既不疏远也不过度亲密,而是洞悉其心理,及时而恰到好处地回应需求,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稳健康的发展。
版权声明:文章及图片内容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