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分类: 家庭系统 |
生活需要仪式感
为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
一个很好的答案是: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我见过一些年轻人,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房间里四处都是随意乱丢的衣物;
冰箱里随便翻出点食物就是一顿饭;
忙于工作,早就忘记了什么生日、纪念日。
......
王小波说: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仪式感不需要多少的物质做基础,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一顿营养美味的早餐、餐桌上的一束鲜花、开学前的新书包、春节时,门上那一幅幅春联......
这一件件小事,都能赋予生活仪式感。
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仪式感能让你心怀期望,与矫情无关,与物质基础无关,而是你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重视,对自己的重视。
亲子之间需要仪式感
我一同事,为参加孩子的大学毕业典礼,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从北京飞到广州,周围人都劝她:“毕业典礼只是走个流程,用不着这么大费周章。”
同事笑着说:
“我只是不想错过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我去,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也希望孩子能重视自己的毕业,正式告别过去,有个全新的开始。”
而我们身边有一些父母,十分讲究实际:
“小孩子过什么生日!”
“奇奇怪怪的节日,瞎凑什么热闹!”
“上个学而已,衣服鞋子随便穿吧!”
可能对于父母而言,做不做这些事情,对孩子的爱都不会减少,但对于孩子而言,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偶尔的惊喜和仪式感,会给孩子足够的亲近感与信任感,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和乐趣。
有心理专家认为:
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
每天出门前的拥抱;是临睡前的一句晚安、一个故事,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记忆。
婚姻需要仪式感
前阵子看过韩国一个《30天的承诺》的短视频,深有感触。
短片中的女主,离婚的最后30天,要求丈夫每天和自己拥抱,亲吻,亲手,说我爱你。
丈夫说:“我所忽略掉的她对我的关心和爱,又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
一段婚姻,开始的时候再轰轰烈烈,如果没有经营,没有一点点仪式感,当初在一起的初心终将会被琐碎的生活磨得一干二净。
我们小区里有对恩爱的老夫妻,结婚几十年,每年的结婚纪念日,他们都会认真地去过一个只属于他们自己的约会。
周围邻居都羡慕不已。有一次,有位年轻的妈妈说:“我们真得跟老人家学学。”
旁边的丈夫却不乐意:“学什么,都老夫老妻,孩子都上初中了,整那些虚头八脑的干嘛。”
这就是我们很多人对仪式感的错误理解,认为仪式感虚,不切实际,做起来很难,只是一种形式。
其实偶尔的仪式,是表示对彼此的重视,它从来不是华而不实的东西。
就像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台词所说:
“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大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形式主义再怎么不好,都比懒得走过场要好太多。
版权声明:文章及图片内容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