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对抗你,还是在对抗我自己?一个人成为自己的必经之路
(2018-07-13 15:50:01)分类: 压力与健康 |
“Lady Bird” 是一个美国加州小镇的女高中生为自己取的名字,每当别人叫她Christine,她只承认自己叫“Lady Bird”。
故事是从伯德小姐想要离开小城镇去纽约上大学但遭到母亲阻挠开始的。全片贯穿了女主角与母亲的冲突与争执,中间穿插了她在高中校园里的社团经历、友谊、恋爱、初尝禁果和报考大学等经典的青春片桥段,但这不仅仅只是一部青春片,它讲述的是一个人成为自己的必经之路。
Lady
Bird
但伯德小姐的母亲偏偏是个典型的保守派,因为恐怖袭击和家庭经济原因,她不赞成女儿去纽约,觉得留在当地的公立大学最好。当保守派遇上自由派,战争就开始了。
影片中间,因为在学校大胆冲撞学校的理念和道德规范而停学时,母亲责备她口无遮拦,抱怨花了很多钱才辛苦把她抚养长大,倔强好强的伯德小姐说:“给我个数字,等我长大赚了钱还给你们!”
母亲认为自己已经尽全力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的体谅;而孩子认为母亲眼里只有钱,所以她认为还清钱就能解决一切,在这一点上她们出奇地像。其实两个人都忽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争执的表层下裹着最深层的需要:对方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影片后段伯德小姐和母亲一起挑礼服,伯德小姐问母亲意见,而母亲无论如何都不满意,挫败无比的女儿问:“你喜欢我吗”,母亲回答:“我希望你成为最好的自己”,然后女儿说:“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这就像所有的亲子关系,孩子觉得父母苛刻,而父母本意只是希望孩子能更好,大家却都忽略了双方背后的情感需求,当爱的表达方式出现错误却没有一方肯妥协时,亲子之间的战争就没完没了。
除此之外,影片还展现了各种母女间常见的小矛盾:晚上回家的时间、早上谁做早餐、房间应该怎么收拾……伯德小姐把自身的冲突,投射在了和母亲的关系上,又因为母女俩相似而强势的性格,争吵变成影片的主旋律。
有人觉得伯德小姐虚荣、势利和任性,不惜一切代价要去纽约,但实质上伯德小姐对抗的不仅仅只是自己的母亲,而是自己的出身和阶层,乃至整个加州的地域文化。伯德小姐与母亲的对抗只是与自我身份对抗的其中一种具体表现,她对自己并不满意。
社会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先赋地位“,指的是由社会赋予的、与独特才能和品质无关的、在一出生时就已经设定好了的身份,如性别年龄种族等。名字是人的第一个身份符号,我们常常没办法决定自己的名字,就像我们没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一样。
伯德小姐不喜欢自己的“出身”,所以她用对蓝房子别墅的向往、对学校教育的叛逆、对宗教的反抗以及用撒谎和恶作剧的方式来试图融入另一个不同于她自身的同伴圈子来证明:
她有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自由,虽然这种抗争的方式是无效和幼稚的,当这种虚假的掩藏和激进统统以失败告终后,伯德小姐决定换个方式战斗:打几份工挣学费,攒奖学金,自己解决家庭经济所带来的束缚。
正是这样一种“出走的欲望”,时时刻刻推动着伯德小姐去改写自己的命运,她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天真而固执;她目标明确,屡败屡战。
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中写道:“在一个只有小孩和大人两个年龄类别的社会里,几百年来文化一成不变地传递下来。小孩不是改变文化的人,他们还在摸索和学习,他们还不够独立;大人也不是改变文化的人,他们是维持现状的人。
改变文化的人是十几到二十几岁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群体。群体意识使他们想与父母和教师有所不同,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与上一辈人不一样,这些差异甚至不用改变。他们采用不同的行为和不同的生活理念。他们发明新的单词、新的饰物。他们带着这些行为、生活理念直到成年。”
伯德小姐就是改变文化的群体中的一员。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追求和创新,生机勃勃。最终伯德小姐获得了纽约私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成功了。
版权声明:文章及图片内容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