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的表达l精神分析视角下的亲子关系

分类: 趣味心理 |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的哭声就像是一颗威力十足的炸弹,炸开的不仅是我们的视觉与听觉,还连带着掀起了一种让我们不知从何而来的烦躁与愤怒。这股力量,甚至大到可以让我们暂时失去理智,指责、怒骂甚至身体攻击我们最爱的人。
“哭”在我们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似乎是一种罪过,即使是难过与悲伤的哭泣,也代表了无能,软弱,甚至是一种耻辱。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的哭声不仅不能被自己所接纳,甚至连同自己也将被附上“管教无方”及“无能”等负面的意义。
哭,或许无法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但有时它却是表达当下情绪最准确的语言,也是抒发当下负面情绪最有效的方式。
强行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不意味着这些情绪已烟消云散,它们只是被我们压抑到了潜意识里,随时会以其特有的渠道继续干扰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在精神分析中,这被称为自动化的行为应对模式——压抑式的防御机制
为何面对孩子的哭声,我们的情绪会失控
随着我们自己成为父母或重要他人那一刻的到来,很多幼时的童年记忆也随之被再次启动。很多我们儿时的经历、与父母互动的模式以及那永不覆灭的内心感受,都将会随时再现在我们的意识中。
有时,我们会莫名其妙的觉得:我们看到的仿佛是另外一个自己,被唤醒的还有那颗“哭的孩子将不被喜爱”的魔性种子。当我们孩子哭的时候,急于制止住的,似乎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哭声,而是我们心中那份自然涌起的与哭声有着情感链接的恐惧与不安。
孩子的哭声在表达什么?
父母或重要他人,是孩子在早年依恋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因为此时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与条件,所以时时刻刻需要在关系中被父母或重要他人所关注,同时通过他们给予的回馈来感受自己的存在。
因此他们常常对自己的父母或重要他人的情绪情感具有一种超然的敏感度,当他们表示出焦虑、拒绝或带有攻击性的情绪时,孩子通常就会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因为父母或重要他人的关注对于他们是何其的重要!无论爱与关注以何种方式失去,孩子就会感到似乎等同于自己的消失。
当父母和重要他人用一种含有焦虑、暴躁、不满等负面的情绪面对孩子时,他(她)会立刻萌生出一种不安全与被攻击和被抛弃的感受(在精神分析中,这种被激发这些感受会引发死本能的外显)。由于自己的年幼无力,哭就成了孩子表达恐惧、焦虑、悲伤甚至是愤怒等情绪表达与宣泄的一种方式。更进一步来说,这是对家长施予负面情绪的一种回馈。
此时如果父母和重要他人继续用负性的情绪来与孩子互动,就等于认同了孩子此时内心感受的准确性,即之前的不安全与被攻击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现实中,由于这种投身性认同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正常的依恋和亲子关系步入异常境地。
然而,尚若父母和重要他人能及时接受到孩子哭声中的恐惧、焦虑、悲伤甚至愤怒所释放出的信号,及时调整自己“附带情绪的对话方式”。
——即在这一刻,呈现“我感受到了你的恐慌与愤怒,我愿意用我平和正向的情绪告诉你,你的担心与多疑是不存在的。”“孩子,我爱你,或许你的行为依旧将不被允许,或许规则依旧不可打破,但我愿意用接纳、陪伴与包容的方式来告诉你,孩子,我爱你。”的场景。至此,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抱持性环境
知易行难
作为父母或重要他人,我们需要时刻做到对情绪的觉察与管理。用温柔(正性的情绪表达)而坚定(坚持该有的行为原则)的方式,来与孩子进行积极正向的情绪沟通,哭声往往只是孩子对负性情绪或行为的一种反馈,并不是孩子内心感受的真实外显。
当面对孩子的行为,我们实在无力控制我们的负性情绪时,暂时的回避并用其他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疏解也不失为一剂“良药”。毕竟,并非只有带上情绪才可解决问题。暂时的回避和对自己此时此刻的内心觉察,就完全可以降低对孩子情感上的伤害。
当自己实在无力处理这种情绪所带来的压力与困扰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以便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也将会是一种更为有效和明智的选择。
版权声明:文章及图片内容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