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我与无我:心理疾患等与佛学

(2017-11-11 16:17:56)
分类: 专业知识

徐均 怡馨心理

  在传统佛教传入西方的过程中,产生了多样化的对话思考,特别如佛学的西方化、现代心理学着意诠释佛学以适应学科本身的发展,传统佛学与欧美当地文化及其价值产生融合和演变,而这些融合和演变的结果随着时间的进展在当代又开始回传亚洲,对亚洲传统佛学及现代思想冲击和推进的影响具在,进而产生传统佛教以反身研讨并给予回复的过程。

 

  在这诸多互动中,无我就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研讨点。一些精神分析学者与佛学关于“无我”的对话和心理学的整合中,为试图将无我的概念与临床心理治疗过程相衔接,并有效指导禅修的筛选和临床指导,有建立“从自我到无我”的著名观点,例如杰克安格勒,这是十分具有意义的视角,同时也是进一步引起对话的过程性基石。在笔者看来,此观点有其意义,但也需要被重新理解和做某些修正。不然将产生某些严重的误导。

 

一.无我

 

“无我”是佛学的关键哲理,“诸法无我”乃是佛教著名三根本法印之一,在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的第二次讲法的《无我经》中,就阐述了洞察五蕴的无我作为佛教证悟的关键。

 

诸法无我,是指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以其间并没有一主宰者。无我,也解释为“不自在相为无我相”、“以一切现象生灭变易的无常、数数逼恼的发生为无我”。(觉音,1995)在著名的《瑜伽师地论》中则阐述为,“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弥勒菩萨,2012)佛学传统强调,由禅观对一切现象的洞察,体悟一切现象无我的因缘自然规律,而证解脱。

 

无我由于与一般世间的用语习惯不同,所以比较难被轻易接受,并因此经常产生误解。典型的对无我的误解,通常发生的情况是认为无我是某种精神状态,或以忘我或者体验到融合等感受为无我;也有对无我概念知见上的作意理解,以为证悟;还有一些严重的患者也会陈述无我的经验,但同样的,这也是一种感受。

.杰克.安格勒:有我到无我的禅修过程

哈佛大学的精神分析家杰克.安格勒,同时也是佛教观禅在美国的重要推动者。以他在临床心理治疗的丰富经验观察到在禅修教学中,不少严重的精神疾患者,如边缘人格障碍的来访者在禅观无我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少人格退行或者防御症状内核的各种风险,严重的也可能引起精神崩溃。所以他结合精神分析人格理论提出,这些来访者其实在禅修前更多需要心理治疗,而并不适合直接进入禅观。

这一观点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确在禅修中有些过于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患者,冒然进入禅修是会有巨大精神风险的。在有经验的心理师和精神科医生,还有禅修指导老师的经验中,这是可能发生的。所以提出是十分具有价值的。

但在此过程中,杰克.安格勒接着提出了他重要且之后十分著名的观点——即从有我到无我的禅修历程(杰瑞米,2012;杰克.安格勒,2015)。因为那些严重如边缘乃至精神病性的来访者,并没有自我边界可言——也类似无我,如果让他们去观察身心及一切现象无我,反而会瓦解他们的边界。所以先需要通过心理治疗帮助建立他们的自我,然后在自我的基础上才能在禅观无我中更加顺利和没有风险。

 

笔者最初认为是一个有意义的观点,但在对此观点的前提假设的思考中,则视之为一种探索性的表达,至少是安格勒博士努力在试图面对禅修中所发生的临床问题提出理论的结构。但其理论过度线性陈述。而忽视了佛学视角对边缘性或者精神病性问题的可能理解。

 

三.重新视角:边缘人格障碍等是否是无我

 

边缘人格障碍及更严重的精神病性患者(Ncncy McWiliams,2015),究竟是“无我”呢?还是“有我”。如果从佛学角度来检视,这些病人应该是有我,而不是无我。但因为这种有我,是过度的有我或者是原始的我,他们在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存在自我边界没有被区分的严重心理发展问题。

 

如弗洛伊德所发现的,婴儿期或者退行到婴儿期、童年早期的病人,会出现全能自恋的现象(西尔维娅.布洛迪,2014),觉得全能掌控世界等等,这种全能感一部分是先天原始全能自恋感的表现,一部分也可能是为了防止人格崩解所出现的全能自恋的防御表现。在婴儿和早期儿童来说,这些现象是过度性的,而在成人患者或者治疗、禅修退行的患者来说,这些现象就是病理性的。

 

正因为他们的自我是没有边界感或者是边界混淆的,所以很容易让观察者觉得他们的内在结构是无我的;同时,这些病人也经常用无我这样的类似概念来防御自身内部的病理层面,所以更加容易让观察者误解他们是无我。

 

实际他们的内在结构是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这种自我内核充满着被创伤压抑的未经挫折的全能自恋——无边界的自我感。而且远远胜于常态适应生活者的自我。所以这些患者并不是无我,而是有全能自我,因为没有自他边界的无我——其实就是大我,全能掌控的追求。这些无我态的患者,需要建立适应性自我才能比较顺利的禅修。

 

在佛学中,虽然没有病理学的理论,但在基本的阿毗达磨讨论中,会注意到其实贪憎痴的过度强盛会引起严重的心理混乱。这可以引发对安格勒所谓边缘障碍需要建立自我的认识。

 

四.结论

 

安格勒在文献中所提出的从自我到无我的禅观观点,在佛教传统哲学上是无法通过的,因为诸法无我,并不是说是从自我修炼到无我,而是阐述一切现象由于因缘条件和合聚散的过程,本来就是无我的。所以安格勒这样的阐述,有其试图探索性的提出一个有益禅修指导和临床心理治疗的意义所在,但在发展心理学的表述上有其西方文化上习惯表达自我的价值观在。但安格勒所阐述的,一些边缘性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在禅修前或者至少同步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意见,是十分中肯的,因为他们需要建立适应性的常态自我。这对目前正念似乎对所有病人都有效的趋势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而在佛学来看,边缘性障碍、精神病性问题所表现的类似无我其实是过度执著自我的表现,而和佛学传统所阐述的无我这一真理性——因缘自然的规律,是有重大区别的的,不能混淆。证悟无我的本来无我,是理解宇宙和生命是因缘条件聚合的生起和消逝,其中没有主宰者存在。“无挂碍故,究竟涅盘”。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