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概念化:回顾婴幼儿期
(2017-08-25 11:14:10)分类: 家庭系统 |
上回给大家推荐了
个案概念化的基本大纲
小伙伴反馈还不错
So,小编决定搜罗八方
给大家推荐
更丰富的个案概念化资源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关于个案概念化的回顾部分
之
婴幼儿期
『精神分析的理论杂乱吗?』
当然乱喽,就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都有很多视角。
小编实属不易,下面的理论平均一个找了大约30-45分钟,超过65%的时间是在帮忙验证理论是否可以加入进婴幼儿的心理发展。
1吸允
婴儿出生时就拥有很多本能,很重要的一个本能是吸吮。孩子出生后,一遇到妈妈的乳房或者奶嘴就会开始吸吮,这个是不需要被教会的。
婴儿在吸吮时能感知到母亲的存在,并体会到极大的快乐。这个快感很强烈。
SO,吸允是安全感和快感的来源
成年后相关:男性的吸烟、女性的不停说话、进食障碍
2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发生在孩子
当婴儿哭泣或者受挫时,有经验支撑他相信妈妈会出现,这就是基本信任。
足够好的妈妈:
二人关系不一定要完美,但要像温尼科特所说的“足够好”。足够好的养育能够保证给予儿童的关心和爱不会过度,也不会缺失
成年后相关:成年后不信任他人,甚至出现偏执个性
3共生状态
在非常早的阶段,婴儿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去照顾自己,区分自己和外在世界。基本上都要靠照料者,需要母亲去感同身受地理解他需要什么。所以此时的婴儿与母亲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
这个阶段也是全能感建立的基础,与他人的边界感的不清晰,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自己无所不能的感觉。他们认为爸爸妈妈为自己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做的事情。
希望的品质就是从这个阶段产生的,所以父母在这个阶段要毫无保留的赞美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觉得“我能行”,这是十分关键的
4分离-个体化
在 8 个月到 3 岁期间,孩子分阶段地完成了母亲与自我形象分离的过程,形成了对自己我形象(自体)清晰的认识,建立了客体恒常性。这一过程被称为 分离-个体化过程。
这个时期,婴儿的心理化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即充分意识到了别人可以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信念、情感、需求和动机
成年后相关:自体客体融合焦虑
一种是拒绝交友,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
一种是与他人过度亲密,完全融合,没有界线
5肛欲期基本任务
18个月的时候,肛门周围的括约肌会形成髓鞘,当髓鞘在神经上形成,婴孩就拥有了控制肛门运动的能力,大部分孩子要到三四岁才能完成如厕训练。
这段时间婴孩说得最多的就是“不是”、“不要”,肯定或否定的意识是伴随着对肛门的控制开始的
家长也会开始对孩子说“不”,孩子逐渐体验到了来自别人的拒绝和不认同
孩子同时掌握了三件事:
被父母制止的这个行为不好
肛欲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发展性别认同。婴孩从 18-24 个月开始有“我是男孩”、“我是女孩”
意识
他们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同性照料者,来寻找自己与他们的共性
成年后相关:成年人会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很复杂,或是总是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6自我体验与自尊调节
婴幼儿期不仅是了解他人的时期,也是发展一贯的自我意识和形成自尊调节能力的关键期
当婴儿从早期看护者那里获得的是一致的鼓励和信任的体验,以下自我意识就会得到强化:他们在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是安全的、有影响力的、重要的。
在这段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对于自身天赋与局限的初始观念,这将促使他们进行自尊调节。父母应恰当地给予孩子反馈,会为孩子所能做到的事情感到激动,既不会过度夸张也不会不予重视。
成年后相关:成年后没有形成对自我价值的稳固观念,对于解决任务和追求人生目标也缺乏不懈努力
7思维与自我调节
与看护者的关系有利于婴儿发展许多其他的能力,包括认知和自我调节功能
学会调节情绪:
母婴间的无语言交流能够帮助儿童逐渐了解、整理和调节他们的内在状态,不会过度情绪化,并且对焦虑和情感包容的发展至关重要。
婴儿期与看护者的依恋关系对婴儿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并无明显作用,但会影响言语获得的抽象化的能力。
成年后相关:成年后不能忍受分离,一旦有分开的迹象就会焦虑、情感容易受到伤害。
本文中所列的理论只是动力学的冰山一角,有愿意分享的小伙伴可与我们小助联系
本文系“怡馨心理”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审核处理。
怡馨害羞与社交焦虑成长小组
⊙版权声明:文章材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