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的模仿 令我们更亲近
(2012-06-29 13:06:06)
标签:
健康 |
分类: 学术动态 |
经验说:东施的故事告诉我们没事儿别随便模仿别人,一不小心就丑化了自己。
实验说:人们会无意识地模仿交流对象的一举一动,这样的模仿恰恰能使两人更加亲近。
在与别人交流过程中,你或许认为自己从不刻意模仿对方,但仔细回想一下,和一个人聊着聊着,自己说话的语调是否会和对方有些相似?是否会一不小心蹦出几句对方的口头禅?亦或是当对方微笑时你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微笑?
心理学家发现,模仿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而它恰恰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交流变得更加愉快。
不经意间的模仿
纽约大学的坦尼亚•恰特兰(Tanya
实验中,参与者要在两个不同的房间与别人交流,他在两个房间中所做的事是一样的,均是和一名伪参与者(实验者请的托儿)轮流描述三幅图片的内容,唯一的区别在于对方的肢体动作,在两个房间中对方的动作是完全不同的。研究者在交流过程中设定了搓脸与抖动双脚这两个动作,当一个房间中的伪参与者搓脸时,另一个房间中的伪参与者则会抖动双脚。研究者将整个谈话过程通过摄像记录下来,并对参与者的肢体动作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当对方出现搓脸动作时,参与者搓脸的次数便会猛增,同样的,当对方抖脚时,参与者抖脚的次数也会猛增。
这份不经意间的模仿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杰西卡(Jessica
模仿,拉近彼此的心
荷兰内梅亨大学的玛里勒尔•斯特尔教授(Marielle
实验中,一部分参与者担任描述者,另一部分参与者则担任观察者。描述者要观看一段视频(有趣可爱的迪士尼动画或是母子分离的悲情片段,其中不同的视频内容诱发不同的情绪,前者诱发快乐,而后者则诱发悲伤或愤怒),随后他要将视频内容与观察者分享。与此同时,研究者将观察者分为两组,一组观察者在交流过程中要模仿对方的一举一动,一个皱眉,或是一个微笑都不能放过。而另一组观察者,在交流过程中则需要克制自己模仿的欲望。在整个交流结束之后,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通过这份调查问卷,研究者对参与者在交流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7分制量表测定快乐、悲伤或愤怒的程度)、与对方的亲近程度(呈现6张图片,以两个圆的相交程度来代表亲近程度)以及对交流过程的体验(以7分制量表测定其对交流过程中流畅程度的体验)进行测定。
研究发现,当观察者模仿对方的表情时,他们的情绪体验更加一致,同时,交流双方都感到与对方更加亲近,对这段交流过程的评价也更高。
模仿不是万能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模仿都会给对方带来好感,格罗宁根大学的刘佳教授(Jia
来源: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