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JEP:研究发现情绪版“分离效应”

(2012-06-11 12:32:28)
标签:

健康

分类: 学术动态

被试愿意购买这种打折票;而在不确定条件下(不知道考试是否通过),则只有较少(32%)被试愿意购买这种打折票。TverskyShafir1992)将这一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现象称为分离效应(disjunction effect)。

鉴于情绪在人类行为中的基础性作用(例如,人们购买喜欢的车、选择有吸引力的房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员、博士生江程铭以及宁波大学心理系汪祚军博士推测,在情绪领域亦应存在类似行为领域的分离效应,即:知道事件E发生,人们会高兴;知道事件E不发生,人们会高兴,而在不知道事件E是否发生的情况下,则不会如此高兴。他们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来检验这一情绪领域的分离效应。例如,让大学生被试假想他们申请了两所国外高校(学校A和学校B),其中学校A为知名高校,学校B为普通高校。现在学校B接受了他们的申请,并要求其在本学期内做出是否就读的决定,否则取消录取资格。然后让被试评定在本学期内,你知道学校A拒绝了你的申请/接受了你的申请/不知道是否接受你的申请三种条件下的高兴程度。结果表明,不确定条件下(不知道是否被学校A接受),被试的高兴程度均低于其在两种确定条件下(知道被学校A拒绝/接受)的高兴程度。该研究结果与一部经典美国电影《浴血金沙》中的台词相吻合“The worst is not so bad when it finally happens. Not half as bad as you figure it'll be before it's happened”。此外,他们的研究还进一步证明,被试的情绪评定在三种决策情境以及被试的行为反应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该研究与近期李纾、江程铭、汪祚军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心理学教授John C. Dunn等人在线发表于《Information Sciences》上的一篇考察分离效应产生原因的文章相印证。该文考察了分离效应的两种主要备择解释(possible explanations):基于理由(reasons-based)的假设和思维惰性(reluctance-to-think)假设。结果发现,分离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不确定条件下决策者缺乏明确地采取行动的理由所致,支持基于理由的假设而不符合思维惰性假设。本研究则提出了分离效应的第三解释——基于情绪(emotion-based)的假设。作者指出,相比基于情绪(emotion-based)的假设,基于理由(reasons-based)的假设似乎是产生分离效应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者由于缺乏高兴的理由,从而导致其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高兴程度的评定低于其在两种确定条件下的情绪评定。该研究对于从情绪情感视角理解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例如,分离效应)提供了理论借鉴。

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