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怡馨心理咨询
怡馨心理咨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588
  • 关注人气: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动了孩子的心理承载力?

(2012-06-02 11:50:02)
标签:

健康

深圳市疾控中心曾在2008年公布过一份《深圳市青少年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12.1%的受试学生表示曾考虑过自杀,2.2%的学生曾采取措施试图自杀。深圳市某区各中小学随机选取近千名中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生命状态的现实是主体意识缺失、归属意识淡漠。中学生缺乏生命教育力度,存在生命教育盲区。16%的中学生表示生命教育“非正规地接受过一点”,16%的中学生表示“一无所知,没有接受过”,18%的中学生表示“说不清楚”。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及学生家长,则缺乏对生命、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生存技能的正确认识。很多老师、家长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导致了一些青少年走极端以自杀处理问题的后果。

“因为一场劫难,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从无忧无虑的快乐一下子过渡到对生命的思考时,我发现我长大了……这是一种被迫的长大,甚至不需要过渡。因为,只有接受!就像不管我喜不喜欢那一辆轮椅、那一对拐、那一副假肢一样,它们都会永久地闯入我的生命一样……”

512日,汶川地震4周年,读到了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一条腿的女孩李月的这段日记。地震发生后,李月被倒塌的校舍压在废墟中70多个小时,一个当时只有11岁的小女孩,被困在死难同学尸体堆中,却始终不愿放弃生命,她对生的渴望以及对活下去的勇气让人感动。

灾难暴露生命的脆弱。在洪水来袭时,在高温炙烤下,在大地的震颤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倏忽而逝。而正因为此才更凸显生命的珍贵。灾难中那一个个“不轻言放弃”的生命,那一次次“不计一切代价”的搜救,都阐释着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感动之余,不免联想上周本报《法治》版讨论的关于“学生拒绝剪短发跳楼自杀谁是推手”的问题,在那里我们讨论更多的是法治问题,那么这里,我想说的是关于生命的教育问题。一个花季少女,就因为不能接受“必须剪短发”的校规而拿自己的生命去抗争,未免太草率,太缺乏承受力,太没有责任感,也太不懂得敬畏生命。而像这样轻易放弃生命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对于已逝的生命我们不愿再过多苛责,但是我们却不能不问,是谁偷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力、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如今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培养着怎样的孩子?一个连“剪短发”这样一点点心理承受能力都没有的孩子,即便不跳楼自杀,将来走上社会又怎么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

如今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似乎只要学习成绩一流,就能有好出路,却很少关注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独立性、感恩之心、同情之心、抗挫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家长和老师看重的只有成绩,却很少关心孩子内心的感受。学校和家长过多关注的是能替孩子尽量多地做什么,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集中精力学习,却很少告诉孩子们生命的意义,活着的重要。

现在的孩子,有多少人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不仅无权轻易放弃,而且有责任好好珍惜。有很多珍贵的东西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宝贵的生命,但这些东西永远不包括苦难与挫折!人生就是一杯百味的鸡尾酒,我们不应只尝了一口就将它丢弃。

敬畏生命是我们的责任,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道家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老子提出“重身惜生”的思想。孔子在自家马厩失火后,问的也是“伤人乎”,而“不问马”。当代思想家、诺贝尔奖得主史怀泽在他的著作里写道:“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或许,我们对孩子们关于善恶的讲解应该从对生命的尊重开始。

来源:心灵咖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