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Facebook等SNS网站的网络形态拉锯战
(2012-05-31 12:33: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学 |
2012年5月最热门的华尔街话题便是Facebook上市,持续火热的社交网络成就了又一个美国式梦想:80后年轻人,哈佛辍学的经历,创新的产品形态,强大的媒体属性,开放平台的共赢,资本助推的造富历程都给这个故事不断地添加传奇色彩。
有人说社交网络已经取得成功并已基本成熟,不会再有更大的发展,Facebook已经满足了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的几乎所有需求。随着即将突破10亿的用户量,在社交网络这个生态系统中,Facebook就像太阳系中的太阳,毫无疑问的处于中心位置。虽然存在这种断言,但是用户们显然并不怎么认同。相反,用户正在快速适应一些基于兴趣爱好的新型社交系统,比如Pinterest、Instagram、Thumb、Foodspotting以及最新的Fitocracy。这些数据显示人们对新型基于兴趣爱好的社交网络的胃口正在大增。
现在社交网络形态以兴趣图谱、社交图谱、经历图谱这三种图谱为基础,那么它背后蕴含的着什么样的心理依据呢?
社交图谱
在过去的两年,社交图谱按照目标人群和亲密度也发展出来各种不用类型的网站及应用,Sonar是一款基于陌生人交友的应用,Path则是基于一种私 密交友的产品,限制最多50个亲密朋友,而Pair是一款情侣社交,只和自己唯一人生伴侣分享信息,也就是说限制人数是2人。据报道,在Path上线后几 个月,谷歌提出以1亿美元外加基于财务表现的2500万美元收购Path, 遭到了Path方面的拒绝。同时这些应用的兴起也给了Facebook相当大的压力,Facebook该考虑如何应对用户兴趣的不断转移。
社交图谱很好理解,以“交际”为核心。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交往需要的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一种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的本能。这恐怕得从人类的祖先古猿说起。他们的个体自我保护能力很低,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界中,必须采取集体行动,依靠大家的力量来抵御外敌的侵害、保持种族的繁衍。经过漫长的进化和演变过程,古猿逐渐形成了群居习性,并遗传给后代。
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本能需要:只有在与别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人类的这种本能需要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兴趣图谱
2011年是兴趣图谱的爆发元年,到了2012年,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兴趣图谱呈现着多样化和深入化的趋势。社交图谱是根据不用的亲 密度将大家联系起来,兴趣图谱则通过人们相同的兴趣将大家聚集在一起。比如体育类的Playup,音乐类的Turntable.fm,旅游类的 Trippy,健身类的Fitocracy,视频类的Viddy和Socialcam等。兴趣图谱还将迅速发展,我相信环保类社交,汽车类社交等也会慢慢崛起成为黑马。
兴趣图谱就是以“享受乐趣”为核心,其实是SNS最原始的形态,以兴趣聚人是最原始的逻辑。现在的是Pinterest,其实就是兴趣图谱的典范。目前,兴趣图谱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兴趣是非常多元化的。
心理学认为,兴趣就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兴趣能使我们对某事物和相应的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接受和深入的探究,并且总是伴随着快乐、欢喜、满意等肯定的或积极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以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人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有人则对科学技术感兴趣,还有的人对人际交往感兴趣。兴趣如此多元化,兴趣图谱在将来也许也会更加的多元化。
经历图谱
关于经历图谱报道的比较少,在未完全满足人们兴趣的情况下,经历图谱受到关注较少也是在情理之中。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叫做Erly的网站,我把它叫做经历图谱的雏形。这个网站是由美国风险投资公司KPCB前合伙人埃里克·冯(Eric Feng)于去年下旬创办的社交网站,该网站专注于个人经历,人们可以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将自己的经历记录到相册和视频之中,也可以创建一些活动邀请朋友参加。
美国学者米德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与内省活动之际发现: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根据这个理论,可以说明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活在他人的判断之下的。人们渴望认识客我,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Facebook这样的SNS网站就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类对社会有一种内在的依赖。我们将自身定义为个人关系与个人兴趣的结合体。基于某些复杂的社会关系、曾经的经验教训、所处的地理位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的奋斗目标等因素,我们会做出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决定,比如说去哪里吃饭、去哪里购物、去哪里旅游等等等等。如今的这些平台可以让我们从多角度来做出决定,但是仍然依赖于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以及与我们周遭环境的互动关系上。
建立一个差异化、可持续化发展并获得用户欢迎的社交媒体的机会仍然很多。与此同时,对于Facebook来说,这些新型社交媒体的快速成长并不意味着只是威胁。事实上,它们更可能给Facebook带来巨大收益,这就取决于Facebook自身的发展。现在Pinterest、Instagram、Fab以及其它一些新型社交网络都通过Facebook的Timeline API而推出APP应用,就是希望能通过该平台获得更多的用户以及让用户享受到它们提供的服务。随着这些服务的不断增长,更多优质的内容回流到Facebook,而Facebook的平台性地位就越发的稳定而可持续发展。如此,Facebook的积极性反馈循环就更具发展的动力,而且将变得更加强大。这样,一个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就可以按照自然的方式演绎发展。
来源:Jone Tian
复制工场
心灵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