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的历史及在中国的发展
(2012-05-21 12:13:52)
标签:
健康 |
分类: 专业知识 |
系统式家庭治疗(systemic
家庭治疗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曾有几个有关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之影响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为Murray
在50年代,家庭研究和家庭治疗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一般人们将50年代确定为家庭治疗的奠基年代。根据高登拜克的意见有五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及临床发展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提供了舞台:
(1)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被用于更广泛的情绪问题,如触及家庭的治疗取向;
(2)系统论致力于研究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关系并将其知识应用在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方面;
(3)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如家庭成员(如母亲)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
(4)儿童教育及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
(5)对新技术如集体治疗的兴趣日益增长。
1962年是家庭治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这一年“家庭治疗”
中国专业人员与家庭治疗的接触始于八十年代。1987年,有四名来自中国昆明和北京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受德国邀请前去考察德国的心理学状况。在短暂的访问接触后,家庭治疗这样一种当时对他们来说很陌生的治疗方法,留给了他们深刻的印象。1988年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家Helm
作为以家庭为干预对象的治疗形式,家庭治疗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治疗门派,而是一个兼容并蓄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包含着若干从理论取向到治疗技术都不尽相同的派别或模式。根据对于感情、理智和行动不同程度的强调,家庭治疗的主要流派可被分为三种类型:
1、情感学派:如撒梯尔和威塔克。他们最为关注家庭内部交互作用中情感的敏感化、表达和解释;
2、理智学派:如鲍文,佛拉莫,波斯左梅尼,史梯尔林。这些人推崇认知和理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行动学派:如海里,帕罗阿多小组,米兰小组,米纽琴及行为治疗家。他们偏好对家庭发号施令,布置家庭作业。
从具体的治疗干预方法看,有通过家庭这种集体方式来精神分析的“精神动力学模式”;有以家庭为单位开展行为治疗的“行为模式”;有致力于向家属讲授精神病学知识的的“心理教育模式”;以信息论为指导着眼于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心理交流与沟通的“交流模式”;有强调家庭内等级组织、家庭系统完整性以及各个子系统间各种相互依赖和联系功能的“结构式家庭治疗”。由于这类治疗的各个流派均不同程度的受到系统论思想的影响,其中以系统家庭治疗最为典型,且它已经有成套的操作性概念和技术来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观。
作者:傅文清
来源:《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