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馨周二心理沙龙系列之“家庭塑造下的家庭治疗体验——Sheri川大讲座分享”(0515)

标签:
健康 |
分类: 认识怡馨 |
怡馨周二心理沙龙系列之
“家庭塑造下的家庭治疗体验——Sheri川大讲座分享”(0515)
主持人:杨思凌
5月11日-5月13日美国弗罗里达中央大学心理学家Sheri
首先,杨思凌跟大家分享了Bowen的家庭治疗的理论知识,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系统,每个家庭也都有它们自己独有的模式,家庭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发生了变化,整个家庭都会做出同步的调整,以保持家庭规范和内部平衡。家庭中如果两个人之间关系紧张,他们会把第三个人牵扯进来以稀释这种紧张和焦虑,当两个人之间出现不能处理的问题时,他们通常会在某一点上难以达成一致,最后其中一方或者双方都会寻求其他人的同情,于是第三方卷入冲突之中,要么试图解决问题,要么偏袒其中一方,而治疗师在家庭治疗过程中的目标就在于去三角化,提高个体和家庭的自我分化水平。
治疗师在家庭治疗中会扮演很多角色,当作为系统的一员时,治疗师需要和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有恰当的关系,因为在一个原生家庭之中,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风格去把控不同的事件,治疗师要在这三个人之间让每个人都信任他,这有一定的挑战。或许治疗师会扮演调停者,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谈判;或许治疗师会是一个外交官,为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翻译;或许治疗师会是指导者,帮助家庭成员重写“家庭文本”;或者,治疗师是一个独立的骑兵,进来之后提供帮助然后离开。不管治疗师以何种角色进入家庭,他都是教会这个家庭学会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治疗师最终是会离开这个家庭让这个家庭自行运作的。
杨思凌强调说:“治疗师不能将他自己的价值观和他对‘正常家庭’的概念强加在这个家庭上,每个家庭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基于他们自己的家庭系统,不是基于治疗师的家庭系统的。”
然后杨思凌介绍了“家庭绘画技术”以及“家庭雕塑”两个技术,然后让参与者们对自己的家庭绘制一幅图画,分享图画的过程中,参与者们对自己的家庭有了更深的领悟。
杨思凌总结说:“或许有些图画里面成员们身居各处没有交流,但是他们都很高兴;或许有些图画中每个人都在一个房子里面,但是可以看出他们毫无交流……参与者可以对图画做出各种猜测,但最终的结果必须由绘画者本人解说,治疗师也不能替代这个角色,因为图画的意义是没有经过逻辑和言语而直接呈现出来的,是潜意识的表达。家庭每一个成员对图画和感受都不会一致,可能小孩会觉得独自被关在房间里睡觉的画面是孤独的,消极的体验,而父母可能会认为没有什么,甚至会因为小孩已经去睡觉了不用照顾小孩觉得放松,是积极的体验。因此家庭治疗的目的就是增加家庭每个成员对这个家庭的领悟和理解,这些信息一旦出来以后就会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
最后的半个小时,杨思凌和其中几位参与者给我们现场演绎了“家庭塑造”这个技巧,因为进入了家庭里面,这部分的主持有刘馨贻老师接替,在这个家庭中让我们感受到成员们的冲突、羁绊以及互相之间的情感,和萨提亚的家庭系统治疗不同之处就在于,整个塑造过程由个体自己导演,由志愿者们演绎他们内部的冲突,治疗师作为协作者和观察者,更多的是提供支持和保护作用,因为最强有力的治疗工具就是个体自己的健康,当他们理解了自己家庭的动力后,习得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并能够自己恢复管理后,治疗师就会和这个家庭越来越少的见面,直至结束这个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