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是心意还是负担?
(2012-04-11 12:35: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趣味心理 |
情人节的结束意味着口袋在经历圣诞、元旦、春节、元宵节数次出血后终于可以“休养生息”一阵子了,但脑袋还不能休息,要继续盘点收了哪些人的什么礼物,即使不能本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原则回赠,至少也要找机会等价奉还。
日本人在给予他人,尤其是陌生人帮助或送礼物时都会比较谨慎。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所有“情义”都要毫厘不爽地报答,否则就会被认为人格破产,所以在给别人帮助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为他人增加负担。
其他文化中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但这种报答别人恩情的行为却是人类共有的。心理学上称之为“互惠”。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
是什么办法让人们购买的彩票数量翻了一倍?在后一种情况下,助手趁参与者填写问卷的时候出去买了两罐饮料,回来随手分给了参与者一罐。虽然只有
“互惠”无形中起到了强制消费的作用,得了别人的好处就不好意思不有所回报。如果不买饮料,参与者购买彩票的数量基本取决于他们对助手的喜爱程度,而在送饮料的情况下,那些对助手印象并不好的人也购买了彩票。有些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不该掏腰包,但“免费试用”过产品之后总是变成“用一次就再也离不开它了”。真的是因为“离不开”吗?只是不好意思白用而已。最后还是为“免费”埋了单。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是人之常情,要想不陷入互惠的本能,开始就该认清“免费”的本质。
送出去的礼物就像“免费试用”一样,看似把资源无私地分散给了别人,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失去。对这一点精打细算的“吝啬鬼”们最清楚。真正吝啬的人对自己小气对别人大方,因为钱花在别人身上可以看做是一种投资。
2010年,密歇根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
这样精打细算地分析人情实在显得不近人情,用钱谈感情太伤感情,但也只有如此,礼物才不再仅仅是个人感情的寄托,正是礼物承载的互惠原则成为人类社会义务偿还体系的基础,让分工合作和等价交换成为了可能。
然而并非只有用“涌泉”去报答“滴水”才能让互惠传递下去。沃顿商学院教授
因为礼物而感到负担其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这种情绪督促着自己早日回赠,让彼此情谊持续下去;对对方的感谢促使他肯定自己的做法,然后这样去对待更多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在交换中拉近了。
文章来源:心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