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亲人的离世?

(2012-04-01 11:16:53)
标签:

健康

分类: 心灵感悟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愿意让孩子遭遇亲人辞世的伤痛,但生活中的“黑色”却不可避免地不期而至,死亡让我们无法回避,或许这也是我们不能在孩子面前回避死亡话题的理由。他们不应该被排斥在家庭生活的痛苦之外,就像不能把他们排除在家庭生活的欢乐之外一样。

孩子也需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有为失去深爱的人恸哭的权利,因为只有直面死亡,体验悲伤,才有可能使孩子在慢慢懂得死亡的真正含义的基础上,珍爱生命。

有一种再见叫“永远”

6岁的俏俏说爸爸是她最好的朋友。每晚睡觉前和爸爸拥抱一下已成了惯例。妈妈殷雪有时开玩笑说,她都要嫉妒这对父女了!俏俏希望假期到海南旅游,爸爸答应了,并预定了一家旅行社。不幸的是就在出发前两天,爸爸突然出了车祸,还没到医院人就没了。痛不欲生的殷雪不知如何面对,她觉得最难的是如何告诉女儿爸爸永远地离开了她们。

俏俏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她心事重重:“爸爸已经两天没回家了,他不是说咱们一起去海南吗?”

渐渐冷静下来后,俏俏妈决定用简洁的语言让女儿知道真相:“爸爸不可能再和我们一起出去了。他到另外一个世界上去了。”

“那个世界在哪儿?”

“很远很远的地方,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去的,只是有的人去得早一点、有的人去得晚一点。”

“那,我和妈妈也会去找爸爸吗?”

“会的,但要过很多年。现在我们必须好好活着,做一些我们该做的事。”

“是不是等我们死了才去那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是的。”

“这么说爸爸死了?”

“是的。”

“他为什么不等我们一起死?他说好了我们一起去海南的,怎么说话不算数?”

“有些事情是我们自己控制不了的,爸爸也不愿意离开我们,他非常爱俏俏、也爱妈妈。”

“我想爸爸。”

“妈妈也想爸爸,妈妈也很难相信爸爸不和我们在一起了。”

“爸爸不会来看我们了吧?”

“不会了,但我们可以好好记着他。也许,在梦里,我们会见着爸爸。”

心理贴士:跟孩子谈论死亡时,尽量不要使用委婉的话语,避免他们对人生如此的灾难产生误解,让他们知道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发生、却又无可奈何的事。如果孩子很难过,你不妨鼓励她哭出来,或把当时的感觉说出来;同时给她充满爱意的拥抱和关切的眼神,这样孩子会有安全感。

告诉孩子真相?

亲人去世以后,我们遇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不要告诉孩子真相。

至亲刚刚离开我们,我们自己还处在一个完全休克的地步。这个时候我们自己无法做任何的决定,更不用说是告诉孩子真相了。

在我妻子离开的时候,陪伴我第一时间的心理辅导者告诉我,要告诉孩子妈妈已经离开了,让孩子清清楚楚地明白,妈妈不是短暂地,而是永远离开了。

他陪我走到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当时在朋友家里玩,当我走进去的时候,老大已经从我的眼神和表情意识到了什么,老二还没有感受到,欢快的叫着爸爸扑到我的面前。老大开始问妈妈,我告诉她妈妈已经去了。当他们明白是什么回事的时候,两个人开始撕心裂肺地痛哭。我抱着他们,任他们痛哭。

哭泣一直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后来心理辅导者就和他们讲一些学校的事情,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我朋友家的孩子和他们一起玩。孩子后来就平静下来,安安静静去睡了。我那一夜快没有活过去,最后喝了烈酒,昏昏沉沉睡了三个小时。

对于死亡的概念,孩子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就非常清楚了。小一点的孩子,从三岁到六岁,对死亡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知道是和睡觉不同的状态。我的老大,是在第一时间就非常明白妈妈去世就意味着什么,这在后来的一周她的情绪里面表现得非常清楚。老二也意识到妈妈去世是怎么回事,但是他真正的哀伤,是在一个月以后。那个时候,他开始真正认识到,妈妈是再也不会回来了。

有朋友问我,要不要告诉孩子父母去世的真相?对我的两个孩子,心理学家给我的建议是马上告诉他们真相。不要欺骗他们说妈妈出差了,妈妈去旅游了。这么大的孩子会非常敏感地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切的隐瞒对后面伤痛的处理都没有帮助。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真相。对孩子隐瞒得越久,对他们的心理是不利的。当我们告诉孩子爸爸或者妈妈去外地打工了,以后会带很多好东西来看宝宝。孩子就把自己童年的希望全部放在这个虚幻的梦里面,他们自己还会编织出更美的梦。一旦他们得知了真相,整个的童年的回忆,对他们来说就成了一个虚幻。这比他们知道真相更加残酷。

什么时候告诉孩子真相?当孩子询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尝试告诉孩子真相。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用的方式可以不一样。

对三岁以下的孩子,告诉他们爸爸妈妈不会回来了,是最简单的方法。对三到六岁的孩子,我们可以告诉他们爸爸妈妈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信息,而是态度。当我们用平和的态度来讲的时候,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就会小很多。到六岁以上的孩子,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们爸爸妈妈去世了。

告诉孩子真相,是我们面对这个悲剧的第一步。

帮助孩子面对死亡的7个技巧

当身边的亲人意外死亡时,孩子的各种问题使处于悲伤中的父母难以回答:“为什么人们把他埋起来?他是站在地下还是躺着?他穿什么?”

你可能会感到震惊,因为我们没有从这方面想问题。我们的想法完全是情绪和精神方面的,但孩子却问棺材和泥土的问题。这并不是说孩子不想念失去的亲人,只是,孩子对任何事情包括死亡,都使用具体和简单的话语。

以下是帮助孩子面对死亡,同时教他们珍惜生命的7个技巧: 

1. 处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数父母要等到面对死亡才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这可能不是最佳时间,特别是当父母自己也面临如何处理失去亲人的痛苦的时候。比较好的方式是,现在就开始,时不时地谈论你对死亡的看法,你自己的经历。然后,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的宠物死的时候,你的感觉,你自己的祖父死时,你的想法。这会给他们这样的感觉:死亡与损失是普遍的。   

2. 告诉孩子生命的周期   

    有很多机会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大多数父母为了避免使孩子不愉快,都忽略了。专家们都建议父母抓住这样的机会。花园中玫瑰花的盛开与凋谢,都是使孩子明白生命与死亡的机会,就如季节的改变与家庭宠物的死亡一样。拜访年老的亲戚和朋友时,也可以向孩子解释什么是衰老,当然这不会总是愉快的。如果给孩子讯息:死亡话题是可以谈论的,那么他们就会自由地发问,将来在面对所爱的人死亡时,会更好地处理。   

3. 让孩子知道你的悲伤   

某个亲密的人:祖父(母)、好朋友、或甚至是你的配偶去世了。父母的本能使你把孩子排除在你的痛苦之外。请不要这样,否则你的孩子被迫在以后面对这个问题。

29岁的朱迪在5岁时失去了父亲,她说:“家中没有人告诉我他的死亡。他们只是说,他走了。我自然要问,他什么时候回来。我直到今天仍在问这个问题,这一直影响我的生活。”朱迪希望她的家人在他们悲痛时让她知道,“我知道他们在保护我,但这在以后的很长时间没起作用。”   

让孩子看到你的悲伤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隐瞒不仅使他感到与你的隔离,还会无意识中传递给他这样的信息:某个人死亡时,哭泣或感到悲伤是不好的。这实际上与孩子应该知道的东西刚刚相反。

你要做的是,给孩子希望:痛苦总会过去。你的责任是让他们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会消失。那么,应不应该带孩子参加葬礼呢?想想我们举行葬礼的目的——帮助整个家庭在其他所爱的人的支持下,接受死亡带给我们的痛苦。孩子们应该参加葬礼,尽管不同的情况应该区别对待。   

4. 诚实 

孩子们对死亡的问题常常叫人难以回答。你最好任何时候都直接和诚实地回答,并且只提供孩子们需要的信息。如果他们想知道棺材和泥土,那么就告诉他们。如果想知道他们是不是也会死,你的答案完全应该诚实。

当然可以委婉一点,比如可以说:那会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孩子们最担忧的是他们自身的安全。他们想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不是总在那里。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很长时间都在他们身边,但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得到照顾。尽量避免一些陈词滥调,如祖母走了或祖父睡觉去了等。这些话只会使孩子产生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恐惧。   

5. 给孩子精神上的教导 

    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生命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我们所爱的人去世了,但我们可以继承他的好品质,我们自己身上的好品质也会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包括死亡。让孩子知道,他们自己是整个世界极小、但重要的一部分,这有助于他们保持希望。精神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当他们结束时,仍给我们希望:它没有结束。

6. 保持鲜活的记忆 

    不要禁止谈论已去世的我们所爱的那些人,或避免提起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相反,应使大家保持对所爱的人的鲜活记忆。制作一本孩子与祖父(母)在一起时的影集,常常拿出来看;去餐馆时,提起他们最喜欢的食品或他们会点什么菜。总之,常谈起那些已去世的亲爱者,回忆他们的点点滴滴,好象他们还活在我们中间。   

7. 更多信息   

家里宠物的死亡,常常是孩子面对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应该使这件事变得有价值和积极,谈论死亡以及你对死亡的看法。和孩子们一起悲哀。   

应不应该带孩子参加葬礼?在悲伤的时候,带孩子(即使是婴儿)参加葬礼,远比把他们排除在外好。如果去世的是父母中的一方,无论如何都应让孩子参加葬礼。花些时间告诉孩子,葬礼上会发生什么,比如:“阿姨可能会大哭,我希望这不要吓着你。”

如果你感到,在这艰难的时刻,巨大的悲伤使得你无法帮助孩子,那么,把这个工作委托给某个亲戚或朋友。如果孩子自己不愿意参加葬礼,也不要强迫,跟他讨论,明白孩子的担忧,绝不要逼迫他。

来源 心灵咖啡 

原文:http://www.psycofe.com/read/readDetail_24293_1.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