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应对孩子的怯生问题

(2012-01-10 13:52:24)
标签:

健康

分类: 家庭系统

回忆一下你小时候,见到陌生人就转头或大哭的怯生情形,没准儿你的宝贝儿正在如此做。这并非基因遗传的问题,而是儿童心理中特有的陌生人焦虑

不与陌生人接触,讨厌陌生的环境,虽然从某些方面提升了宝贝儿的安全系数,但也意味着宝贝儿的社会活动减少,应有的社交能力下降。父母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宝贝儿顺利度过焦虑期。 

不认识的都走开

怯生一直是父母们喜欢讨论的一个话题。人们都很容易以自己的孩子不怯生为荣,他们会很高兴听到别人说你的孩子真大方,而不是你的孩子挺内向

在大多数成人心中,前者就好比夸孩子嘴甜,表达能力好,喜欢跟人亲近,甚至在小伙伴中显得很有组织能力;后者则似乎与孩子迟钝、愚笨、胆小、没礼貌、不友好有关。

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怯生。现居上海的金灿是一位全职太太,对于5岁儿子出门怯生的行为,令她十分不解:每次带他出门,碰到小区的邻居,他都显得很拘谨。别人主动和他打招呼,他也低着头不理。有一次他戴了顶熊猫款式的帽子出门,邻居来摸他的头、表扬他很可爱,他非但没说谢谢,还使劲往我身后躲、吵着要我快点走,显得很没礼貌。但在家中,这孩子又十分活泼、话也很多,爷爷奶奶经常被他逗得很高兴。

金灿曾经为儿子做过观察个性的气质类型测评,测试结果显示孩子是个性开朗外向的容易型。可是儿子的过分怯生,却让金灿感觉很受打击,认为是自己教育失败。

其实父母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在婴儿时期,被家庭中不熟悉的亲戚搂抱,多半都会被吓哭,直到重新被父母抱起来才会停止哭泣。再大一些,到了五六岁时,又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回避陌生人。

而这些表现,就是文章一开始就提到的陌生人焦虑stranger anxiety),指孩子在特定的年龄段,明显表现出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产生的一种忧虑感。这种忧虑感在宝贝儿们心中形成了警戒——不认识的都走开。 怯生不是谁的错只要父母们不是内向到根本不与人交往,那么孩子怯生就不是谁的错,而是其特有的自我保护机制。

心理学实验发现,大多数婴儿在7个月大前形成对亲人的依恋后,会一直对陌生人作出积极反应:6~7个月以后,他们开始害怕陌生人,会表现出眼神闪躲或大声尖叫;而8~10个月时最为严重,陌生人通常会把他们吓得大哭不止;一周岁后强度逐渐减弱,但这种陌生人焦虑直到6岁时还没完全消失,尤其是在陌生环境被陌生人接近时,他们还会表现出警觉。

不过,孩子这种陌生人焦虑并不完全是坏事,从4个月大时起,他们就能分辨出最亲近的人,会和让他们感觉安全和愉快的父母非常亲近,如此一来,良性的亲子依恋也会变得更深。

陌生人焦虑越明显,孩子区分熟人和生人的能力就越强,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结果。既然宝贝儿们的陌生人焦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心因性因素,那父母们该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更多地参与正常社交活动,同时做好陌生人防范工作。尽管他们显得不那么友善和礼貌,但却可以成功建立起陌生人防范系统。

然而父母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孩子怯生就会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失去许多有利于自身发育的活动机会,这将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而孩子如果天生是内向、胆小的趋避型气质,这种更严重的陌生人焦虑则会让孩子自卑甚至自闭,擅长的事情也害怕在人前表露。

他们看起来很胆小,只跟玩具玩儿,运动能力不佳,离开自己的小天地就显得郁郁寡欢或无所适从。这种恐惧感还会影响孩子一些必不可少的活动,如到医院看病、正常入园等。久而久之则会造成孩子的交际能力障碍,成年后也很难融入社会。

从孩童社会入手一些幼教机构曾建议,如果孩子显得内向而敏感,可以带他们更多地从融入孩童社会入手。比起陌生的成年人,孩子们更容易跟有共同兴趣的伙伴亲近,这些互动会渐渐打开孩子的心,并提高孩子的社会化能力。

如果你强迫孩子出去玩儿,参与他们不愿参与的活动,这很难说他们会从中获得什么知识。孩子正是因为对陌生的外界不安,才产生抗拒心理,如果只是凭想象一味地下命令,或企图强制灌输好玩儿的概念,那么孩子只会更不安。

引导孩子,你可以这样做:

1.了解孩子 

给孩子做个简单的气质类型测试,便于你了解孩子的个性,如果孩子属于容易型,那么陌生人焦虑期过后,他们会变得活跃起来;如果孩子属于困难型或迟缓型,则需要你在引导时更细致;

2.适应训练 

孩子1周岁前,鼓励更多的亲友抱孩子,但你要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才能顺利消除陌生人恐惧;

3.善用兴趣 

把必须与之相处的人际关系编入故事里,比如生病就得见医生,学知识就得见老师,并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感觉到这些人可以给他带来的帮助;

4.更有耐心 

带孩子和小区里的孩子玩耍,但不急于告诉他们如何交朋友,孩子之间有天生的吸引力,让孩子自己学点儿社交技巧,这样孩子才会更独立自信;

5.适度互动 

带孩子到朋友家做客,教会孩子问好、玩乐、用餐、告别时的社交礼仪。也邀请朋友带孩子来家里,培养你孩子的待客之道。学习这些时,别随意批评孩子笨;

6.留心观察 

当孩子已不属于陌生人焦虑期却仍很敏感,则可能是感统失调,这会令孩子脑功能反应不全,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做感统能力测试。

陌生人防范亦不可少

在父母们忙着消除孩子的陌生人焦虑、提高孩子的社会化能力时,也不能对陌生人防范放松警惕。不怀好意的人都是利用孩子的善意来达到目的,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宝贝儿被怪叔叔拐走,那么你可以这样做:

1.基本识别

告诉孩子周围的人哪些可以信赖,哪些则不能。遇到完全陌生的人对孩子做奇怪的事(企图带走孩子、令孩子不舒服的触碰等),要大声呼救,向可以信赖的人求助;

2.巧妙拒绝

接到完全陌生的电话,让孩子告诉对方父母在做某某事(洗澡或做饭)不方便接听,但不能说父母不在家,避免提供让人趁虚而入的信息,陌生人敲门也是同理;

3.制定规矩

在父母没有许可的情况下,不吃陌生人递来的零食,更不能跟热心过度(向孩子追问父母的工作、孩子就读的幼儿园、家里有哪些人等)的陌生人一起走。而不上陌生人的车绝对是铁的纪律,就算是放学时被同学家长邀请搭载也不行。而如果是说小猫不见了,请孩子帮忙去车上确认,则更应该转身跑开;

4.灵活变通

如果父母确实有事不得不拜托朋友去接孩子放学,那么事前就应该和宝宝讲好,并制定一个安全暗号,对上暗号才能接走孩子,而且每个暗号只能使用一次;

5.学会求助

如果跟父母出去玩时不慎走散,先观察周围的环境,向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求助(平时也教会孩子识别不同的制服代表的不同职业,可以得到什么帮助)。大一点的孩子,让他们记住父母的手机号码,小一点的孩子,则在他们的小背包里放上紧急联系通讯录。

来源:蓝心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