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为何甘愿“被啃老”

(2012-01-06 13:23:53)
标签:

健康

【案例1

失去价值感是甘心“被啃”的本质

儿子、儿媳妇两人每天上班后,詹阿姨都会从家骑两站地的车,到老两口刚给儿子、儿媳妇买的“婚房”里,帮着扫扫灰尘、擦擦地板、晒晒被子,忙得不亦乐乎。詹阿姨的儿子今年1010日刚结的婚,詹阿姨将自家一套1997年拆迁分到的房子卖掉,再加些钱,在自家附近全额付款,替儿子买下了“婚房”。詹阿姨夫妻俩只要看到儿子、儿媳开心,自己就特别开心。

心理解析:孩子曾是襁褓中需要无时无刻都和母亲在一起的人,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离家,家长们无一例外要适应变化中的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我还希望孩子一如既往地需要我”是无数家长们的心声。一个曾经那么被需要过的父母,有一天变得对孩子不再那么重要,这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伴随着自己的日渐衰老的无可奈何,使老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怀疑自己的价值。

此外,“这里也彰显着中国老人害怕死亡,无法直面死亡的隐性心理恐惧。”咨询师说,在中国,60岁以上也是一个自杀高峰。“人在对自己的未来不能统筹时最痛苦、抑郁和焦虑。从社会退回到家庭的小空间里的老人心理状态本身容易失落、凄凉,曾经的荣誉、地位全部烟消云散,接下来会怎样,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就成了自己全部希望的寄托。他们将不遗余力地给孩子其所有,唯恐失去儿女,失去自己的希望和未来。”

【专家建议】

咨询师建议中国的老人可以观看耶鲁大学的关于“死亡”的公开课视频以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明了自身的价值。此外,“这时让老人去给自己的孩子买菜、做饭,只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需要,并给予安慰和关心,老人们就会觉得自己被需要,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为子女做的点点滴滴都让他们体会到这种成就感。”

【案例2

“给”之前问问孩子想要不想要

有位母亲在论坛里倾诉道,自己年轻时吃了很多苦,本来希望儿子能少吃点苦,所以在孩子读书时没有给任何压力,青春期时,孩子变得很淘气,总在外面玩。在草草结束学生生涯后又找了一个待遇不是很好的工作,做母亲的心有愧疚,觉得没有教育好孩子,就从自己的养老金里取出一部分钱为孩子买房、买车,希望孩子以后的生活不那么艰难。

心理解析:“这样的案例中的父母在性格上都比较主观”,人们都会成为父母,也会沿袭上一代的方式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来实现这种自我的价值感,“一个全能、强势的父母一定会培养出一个无能的孩子。”在“一切为了孩子”的语境下,即便在儿女成年后,父母害怕孩子工作辛苦、忙碌,连忙赶来帮忙,这时做子女的很难拒绝父母的意愿,随后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父母搬过来做“24小时保姆”,带孙儿等,如果子女在此过程中对父母的意愿提出“异议”,父母就会觉得很委屈,子女也会内疚。

 “父母总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去衡量孩子,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受过的苦,不希望孩子再受。之后又因为孩子的状况不如他人而产生内疚,一切都是他自己的认为,于是为孩子买房买车似乎是在为孩子考虑,而实际上,这些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处处帮着孩子,其实就已经将孩子放在 ‘不如我’的弱者地位,这和父母的期望其实相悖。”

【专家建议】

在父母所有的帮忙付诸实际之前,都请询问子女是否需要。只有真正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每次决定之前都先问自己“这个想法到底是孩子想要的,还是我想要的。”

据调查显示,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啃老族”在如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然而“啃”与“被啃”的背后却另有隐情,许多老年父母的甘愿“被啃”也是这一族群日渐庞大的原因。而由“啃老”衍生的种种家庭矛盾造成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

【小贴士】

平衡“天伦之乐”与“独立空间”

“一个成人的标志是离开父母。让居者有其屋,让你在薪水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付得起相应的房价,这样,年轻人才能独立。”

但父母与子女各自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并不代表两者之间的生活毫无重叠,适时地制造“隔代亲”的机会,费小懿觉得,能让父母享受到“爷孙之乐”,是中国父母的幸福之处。“这种文化上的特色伦理造就了父母、老人在中国的受尊重,大家重视‘四世同堂’的感觉,父母有足够的空闲时间照顾孙儿而不被孤独感侵吞,是件好事。不能一概否定。”因而在“天伦之乐”与“独立空间”之间找到一个度的平衡最重要。

来源:21CN健康

� S��p�`���几率至少是50%,而事实上,只有2.5%通常人们以为,听者脑海中呈现的是歌曲的全部信息,其实对方听到的只是毫无意义的嗒嗒声。

工作中最恼人的情况之一,就是上司似乎根本意识不到我们需要帮助。不要认为上司应该知道你的想法,上面的测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如果对老板的要求有异议,大部分人会选择沉默,避免冲突。”全球职业规划师杜爽认为:“人们担心表达不满会破坏与上司的关系,损伤自己的利益,或令冲突无法收场。但忍受的同时又有很多怨气无法排遣。”法国心理专家帕特里克·阿马尔(Patrick Amar)强调:“只要有必要,我们就应该有礼有节,而且直率地表达想法。除非老板是个变态的虐待狂,否则坦诚的表达不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当然,我们必须分清,哪些“无法开口”的困难是真实的,哪些只是我们的想象。很多时候,为自己设置障碍的正是我们自己。因此在和老板谈话前,一定要确定事情是否真的超越了你自己的能力范围。不管是请求额外的帮助,还是让上司理解你的努力,都是如此。

也许最糟的情况是压力和自制成为一种习惯,我们都忘了自己还有需求。“我们应该学习关注内在的感觉,倾听身体和心灵发出的声音。”心理咨询师王慧琳指出:“当我们头痛、烦躁、恶心、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时,也许就是该和老板谈谈的时候了。

快乐法宝4、不对公司投入过多感情

“很多时候,员工都处于一种情感逻辑中”,心理分析学家让·克劳德·里欧戴(Jean-Claude Liaudet)说:“那就是,付出与收获必须对等。我们付出,然后期待自己的付出能够被赏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认为:“人们总是让家庭生活的经历,影响到自己与公司的关系。比如,他们总是在老板的身上,寻求本应来自父母的认同。在心理学上,这就是‘移情’。”那我们就尝试另外一种“职场移情”的方式吧。心理学家本杰明·萨勒(Benjamin Sahler)建议:“我们当然无法在工作时,将自己的情感锁在更衣室里,那么还不如用成熟的情感面对工作!”怎么做呢?概括说来,成熟的定位就是:紧密但是自主。

快乐法宝5、外化内心的冲突

“很多人认为,冲突是冒险和愚蠢的。”全球职业规划师杜爽说:“这是因为东方文化中讲求许多规条,劝人尽量减少冒犯。但实际上,我们最应该学会内外一致性的表达。”如果公司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是反复在心里掂量,深感焦虑,不是好办法。让-克劳德·里欧戴认为:“内心的冲突在我们身上,通常表现为溃疡和抑郁。当我们决定与身上的束缚抗争时,我们才能找回健康。如果我们开放心灵,就能置自己于冲突之外了。这个过程可能会使人痛苦,但这是个更加健康的方法。”事实上,无休止的内心冲突还有另一重的危害。“逃避问题会失去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心理咨询师王慧琳指出。

因此,“只抱怨不行动是孩子气的行为!”行动是缓解焦虑的有效途径。建设性的解脱能够通过更有趣的方法来实现。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当然不是容易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我们当然希望公司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尽管如此,心理专家帕特里克·阿马尔依旧告诫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在工作中的情绪负责。”

 

你的工作快乐吗?

最近一项关于职场快乐指数的大型调查显示:只有37.72%的人“总的来说是快乐的”;41.64%的人“不快乐的时候多”;20.64%的人表示“很痛苦,想换工作”。工作中最容易让我们不快乐的因素依次是:没有发展前途、收入低、工作压力太大、工作乏味、单位对员工关心不够以及与同事之间的矛盾。从地域看,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为代表的东部城市的快乐指数远远低于以成都、重庆、西安为代表的中西部城市。幸运的是,尽管很多人仍然生活在“非快乐工作”状态的阴影下,但在被问及未来工作是否会更快乐时,选择“应该会”的有58.72%,“肯定会”的有22.64%

 

哪些人更快乐?

通常公务员、自由职业者被认为是最快乐的职业群体。但自由职业者中只有3成的受访者认为“比较自由”,其余33%认为精神压力很大;20%认为物质压力很大。

近年来,男性正变得比女性更快乐。而在30年前,这一情况刚好相反。研究发现,男性在这三四十年中逐渐减少了工作,更多地享受生活;而女性则以职业工作代替了部分家务。工作似乎是造成此种改变的一个原因。对此现象的另一个解释是,当今女性比从前有更多的事要做。她们不可能完成每件事,因此觉得沮丧。

拥有兼职工作的女性最为快乐,因为她们可以同时兼顾工作与家庭。尽管兼职工作通常集中在“低薪”和“低技能”行业,但与全职女性相比,兼职女性更满意自己的工作。

有孩子的母亲如果有一份工作,她们会快乐得多。

来源:心理月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