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的观点看远红外线
(2012-03-26 17:56:24)
标签:
健康 |
分类: 养生之道 |
远红外线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光线,它不同於一般红外线(近红外线)对人体仅有热疗效应;它经由特定的红外材料可高效率地将周遭的热能转换成远红外辐射线;而特定波长范围的远红外线可被水分子及生物体内的有机分子吸收,因此可以将能量传递进入体内,诱发产生一连串对人体健康有益之生理作用。利用这种机转,远红外线可被广泛地应用在医疗保健上,称之「远红外线照射疗法」
◎远红外线的定义
科学家为了研究上的方便,将红外线划分为三个波段:波长在0.75微米到3微米间的称为近红外线,波长在3到30微米间的为中红外线,波长在30微米以上的称为远红外线。而一般工业或医疗应用上的划分则不太一样,习惯上把波长3微米以上的均称为远红外线,3微米以下的即是俗称的红外线或近红外线。
◎非热生物效应
长期以来,人们对红外线的理解和应用,大都停留在近红外线领域,主要系利用它的热量,应用於取暖、加热、乾燥、烘烤等方面。在医疗保健上,也仅仅是运用它的温热效应促使局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肌肉松弛,加快新陈代谢等功能,常见有日光浴、热敷、沙疗、红外灯等皆是红外线利用的典型。
早期人们在使用红外波治疗时,便遇过下列情形:当使用高能量的近红外线照射时,的确会对生理部位产生热效应,达到温热治疗的目的;但是医疗人员也发现,仅以极低能量的远红外线照射病人时,理论上根本无法产生温热效应,却也能达到意外的疗效。
对这种在学理上一时无法解释的医疗现象深入研究,1980年英国生物物理学家Frohlich经由实验证实:人体大分子细胞在振荡时发出的电磁波,其波长范围在3微米到300微米间,也就是介於中红外线到远红外线波段间。不同的细胞,产生的特性波长也不一样。
随着生物电磁学上的研究积极展开,许多机理逐渐地被揭开。Frohlich同时提出「同调共振理论」:即只要外加一个涵盖细胞大分子振荡波长范围的极低能量电磁波,就能够诱发人体内细胞分子的强烈共振,也就是此低能量的电磁波会被充份吸收,并引起细胞分子的明显反应,以促使细胞分子活化,并有利於新陈代谢,进而发挥其调节机体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等生物效应者,称之为「非热生物效应」。目前,只有波长较长的中、远红外线,才能产生较好的「非热生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