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线与一般物理疗法比较
(2012-03-26 17:54:00)
标签:
健康 |
分类: 养生之道 |
1. 超音波:
是一种机械振荡波。常用的超音波诊断或治疗器,其频率在800-1000kHz(10^6Hz左右)间,系以机械振荡产生的疏密波,藉人体组织细胞为振荡介质传递进入体内,主要是产生磨擦的热效应和其它理化作用。
2. 超长波:
是以大约50Hz低频交变的高电压,来产生随之变化的强磁场,促使在人体内部细胞形成涡电流,以产生内部温热效应。也就是利用交变"磁场"疗法的一种。
3. 低、中频:
是指频率比较低的电磁波。直流电疗法或一般频率较低之脉冲电击(如痛止,Bio-Tens)疗法,以及使用的电磁波频率在100,000Hz以下之电疗法皆是。系利用人体组织内可导电和可解离分子之特性,来产生电子流通的回路,对感觉与运动神经系统具有强的刺激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电流来刺激神经细胞,即"电刺激"。
4. 高频:
指频率范围在10^5-10^11Hz间的电磁波疗法皆是。一般又可分为长波(波长在3000-300米间)、中波 (300-100米)、短波(100-10米)、超短波(10-1米)以及微波(1-0.001米)。高频电磁波由於正负极方向改变很快,因此人体组织细胞的离子浓度变化不明显,刺激作用减弱,不能引起运动神经和肌肉的兴奋。但是高频振荡电磁波所产生的电磁场,会使人体内的偶极分子(如水分子等)产生快速转动,和旁边的分子造成磨擦生热,所以能产生人体内部组织的热效应。基本上还是借用高能量束,造成的体内生物热效应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5. 光线:
指可见光上下范围,包括从红外线到紫外线波段之电磁波。一般常用的红外线疗法(0.7-1.5微米),系近红外线波段,主要靠表层和有限深度的热传导现象造成的热效应。可见光治疗则是以其光视觉和光化学效应来达到疗效。一般紫外线疗法(0.2-0.4微米间),系利用其较高的光子能量产生之光化学和生物学作用来达到疗效。雷射疗法则是随不同波长的雷射所具备的不同光效应,再加上其特有的集中之强光束,来达到诊断或治疗的功能。
6. 放射线:
指频率很高,波长极短(0.01微米以下)的电磁波,具有游离辐射效应。常用在医疗上的有X-Ray(波长10^-6 微米左右)机器和钴-60(10^-3微米附近)放射线治疗。它们皆系以高能量使原子发生离子化现象,造成生物体内分子的破坏来达到治疗之功能。
7. 远红外线:
其所产生的电磁波频谱范围在2微米到1000微米间,含盖了中、远红外线和微波波段,其主要的能量分布则在3微米到35微米以上的中、远红外线区,这也正是一般物理疗法一直未及的处女地带。而英国的物理学家Dr.Frohlich已经证明,人体生命物质(生物活体组织)中存在的电磁振荡波长就是在这个范围。所以当以些微能量的同样频谱之电磁波照射人体时,即能激发身体内部组织产生共振吸收而转移能量,从而藉由热与非热生物效应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活化组织、改善微循环、调节神经系统、促进组织再生与修复等功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