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南怀瑾先生著述
前言:本文是南怀瑾老师讲安那般那呼吸法门修法系列文章。初步打坐或修习安那般那呼吸法门,最重要的先调身,调身第一步先调息。按照南师教的方法调息炼气,逐步深入达到心息真正合一,不但可身体转好,祛病延年,更容易得定证果。(由本平台独家摘编汇总)
正文: 佛教有两大宗派,特别提出炼气以求定。一为天台宗的调息、数息、听息(参考书籍:《摩诃止观》、《大止观》、《小止观》、《六妙门》);另一为密宗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大师,他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强调,做功夫要注重调息。尤其红、白、花教更注重炼气;所谓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等,炼好了以后,才能证得菩提。
为什么“息”这么重要?生命的四大——地水火风,其中:骨头、肌肉属地大,不大好下手修炼;水大属血液,属于液体类,从这一步下手修炼也很难,不过,工夫做好以后,水大自然完全净化了,此时血液流出来是白色的乳汁;至于火大:工夫到了相当的火候,三昧真火发出时,百病皆除,可长生不死。 总之,四大中最重要的是风大,就是呼吸往来的气。一口气接不上来就会死亡,所以气最重要。念头与呼吸有很大的关系;思想越散乱,呼吸就越乱;思想细了,呼吸也跟着细了。到鼻子不呼不吸时,才叫做“息”。所以打坐做工夫,调不好息,谈不到得定;也谈不到止观的止;充其量,只不过有一点影子而已。打坐后身体变好,并不是你方法修得好,是静坐中,无形中在调息,气息变细了,身体便转好一点,如果我们把意志专一起来修持,那效果就更大了。 为何教我们在打坐前调呼吸?因一般人调息不容易调得好,不如先做粗猛的呼吸。呼吸粗的叫风,细的叫气。当气到达好像不呼不吸时,微细最微细的那个叫息。天台宗的数息、听息、调息是讲息,不是讲风,也不是炼气。
上坐以后,先修风,手结亥母手印(密宗称谓),也就是京戏的兰花手。炼气时肩膀要端起来,让手臂伸直,手放在胯骨上(手过长、过短例外),手臂一伸直,肩膀自然端起,里面的五脏也自然都张开了,气就贯通,所以,非用这个姿势不可。
下一步,鼻子吸气时,小腹自然向内缩,气吸满了,不能吸了,就吐气。吸时细、长、慢。放出时粗、短、急。往复这样做,到了气满时,自己会不想做了,此时就不大起妄念了,然后由气转成息,心境自然宁静下来,感觉到鼻子细微的呼吸,意念与息不要分开,吸入知道吸入,呼出知道呼出,吸入暖知道暖,吸入冷知道冷,意念与气息始终相合,不能离开,如果有一念没有感觉到息时,就是已经在打妄念了。
慢慢慢慢如此练习,真到了一念之间,心息真的合一了,密宗的修法叫心风合一,“心风合一者,即得神通自在”,至于祛病延年,返老还童,更是不在话下。 觉得心息相依时,慢慢地,到了后来,好像呼吸停止了,念头也空了,纵然有一点游丝杂念,也不相干。
此法最容易得定,最容易证果,除此以外,没有第二条路,做有为工夫的话,就是有这样严重。 前面讲过关于由修持而达到健康,以及做工夫进入定境的问题,因此采用了增壹阿含经修出入息的方法,结果发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有许多人把这道理搞错了,尤其是女性方面。女性做调息,收小腹时,注意力不可以在小腹,举凡任何修法,都不可注意下丹田。凡是注意丹田,没有不出毛病的,男性也是一样。守下丹田会把肚子守大、肠子结厚、胃下垂,这叫什么工夫?隋唐以后塑的佛像,都挺着大肚子,这完全是错误的塑法,这种塑法是很害人的,实际上不是这样。
调息炼气,这个气不是从鼻孔里出入的气,只不过是借这股气,加以运用。如同借用火柴一样,点燃以后,就不要火柴了。每个人身体生命都是有暖的,身体本身也有气,要把这个体会出来,才做安那般那。真把气的道理体会出来,七天以内一定证果,这话不是开玩笑,佛法是不欺人的。
大家修气修脉,连什么是气,什么是脉都没有搞清楚,专门在呼吸上搞。以前讲过,呼吸、声音这些都是生灭法,以生灭法求不生不灭之果,合逻辑吗?当然错了。至于炼气,我们身体内部本来就有气,只要把自己本来有的引发,你真做到了,身体内部一定起变化了,那有什么困难呢! 比如你疲劳了,想睡觉,这时只要吸入一口气,停止呼吸,把气闭住,身体内部本来有元炁的,那个元炁的功能就发起来了。等于干电池用完,放在地上吸收电力,又可以重新用它。
佛法修持的道理,同物理的道理是一样的,实际上你懂了那个道理,本身的气就会体认到,因此用本身的气,就可以达到祛病延年,返老还童,容易得很,可说是易如反掌,就是因见地不到,所以才认不清。 不过认得了气也很不容易,气认得了,要炼到“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最多三天以内就可以做到,打坐想入定多少天都可以办到,身体要怎么轻灵就怎么轻灵。所以佛告诉他的公子去修这个方法,很快就成就了。为什么罗睺罗容易修这个方法?童真入道,修这个方法几天以内就证果。女孩子在第一次月经来以前,知识还没开以前,以及男孩在性知识都不懂以前,都叫童真。
要证果,不管男女老幼,无论年纪多大,修持第一步,非修到童真不可。如何修到童真?心念无分别,生理色法转了,整个六根不漏,那才转成童真之身,立刻入道,绝对不假,佛法是不欺人的。 《如何修证佛法》《东方出版社 佛家止观法门,先叫我们调息,调息和修养有关,什么叫做调息呢?他们把人的呼吸分为三种程度。
最初的叫做“风”。我们普通人呼吸往来会有细微的声音,当然在我们谈话的时候,因为外面车子来来往往的声音太多,我们听不见自己呼吸的声音,如果回家躺在床上,就会听到自己粗呼吸往来的声音,这种呼吸就叫“风”。风动得越厉害,我们心里的思想就越繁杂,越不能宁静。当我们躺在床上失眠的时候,呼吸比较粗;越睡不着,呼吸就越粗。所以我们研究一个人,当真正睡着的时候,没有呼吸的往来,一点呼吸都没有,那一下的时间很短促,几秒钟,那时是真正的休息,真睡着了。等一下,又深深吸一口气。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他的眼珠有些微微的转动,脑神经又开始活动,很可能他的梦境又上演了。据科学研究,我们一般的梦最长不会超过几秒钟,在梦中我们觉得过了好几天,其实只不过是几秒钟而已。 至于第二个程度的呼吸,就叫做“气”,呼吸往来比较细,一点声音都没有,呼吸到了这个程度,还不行。 最高程度的呼吸是“息”,我们平常做工夫,所以不能得定,思想不能静下来,就是因为呼吸还没有到达“息”的地步。
所谓“息”,就是老子所谓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境界。当心境到了宁静安详的境界,几乎不起任何杂念,身心一片轻快、安乐时,呼吸是“绵绵若存”,好像有呼吸,又好像没有,所以他说“若存”。 养气工夫真做好的话,自然没有妄想,真的会得定,真的会不动心。所以佛家的修持方法中有“调息”的方法,尤其身体衰弱,或者老年人,的确必须注重养气。会养气的话,袪病延年,绝对不成问题;要想腰腿灵便一点,头脑清明一点,养气的确是个好路子。
《孟子与公孙丑》(东方出版社) ------------
修行的第一步,也是一切佛法的基本,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妄念停住,止于一。无论你是修净土也好,修密宗也好,修止观也好,有也好,空也好,都要先做到“止于一”的境界,一定要“止于一”。
在修止的中间,不管你是修哪一宗派,用哪一种方法,甚至于用参话头的方法也可以。初步上座修止,最重要的先调身。现在不谈理论,实际地体会一下。 调身的第一步,先调气。气就是人身四大中的风大。哦!有些人不要中毒唷!假如你的境界超过这个阶段,不要又回转过来。自己当心啊!调身的第一步是调呼吸,呼吸怎么调呢?调呼吸与做气功是两回事。气功包括道家、佛家、密宗、瑜伽术,一共有两三百种,不外乎在两个鼻孔想办法。我说不要做气功,并不是说不要调气。人有天然的呼吸。你一上座以后,万事不管。呼吸粗、细、长、短都不要去管它,静静地听着自己的呼吸。
(听,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听其自然的听。)不要去领导它,也不要拒绝它。慢慢地听。你听听看,呼吸蛮好玩的,开始短促,慢慢深长。 你不要认为自己的工夫很好,不必搞这个玩意儿,错喽!要想少病少恼,即使是登地菩萨也还要修。因此,不要有增上慢心,一定要修。听呼吸要不增不减,让它自然。不过,在这中间有个毛病,叫你们听呼吸,调呼吸。结果变成去管理感觉了。怎么说呢? 上座调呼吸,开始一两下还听着呼吸,但是,听几下以后,便去管身上的感觉了,念头被生理上的感觉牵去了。这话很难体会,非在此间打过滚来的,不容易知道。你们等一下体会看看。呼吸一往一来是虚的,生理反应的感觉跟呼吸比起来,比较实在,比较坚固。而生理的感受就是我们业力的根本,很容易去抓住它。
所以,只要听自己呼吸往来,不要管身体上的感受,不要去控制呼吸。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假如你是修念佛的人,一边听呼吸,还念不念佛呢?或是念咒子的人,还念不念咒子呢?或是修别的法门的人,这些法门还用不用呢?当然用。怎么说呢?你用耳根来听呼吸,那个能知之性并没有跟听呼吸完全统一,假使能够完全统一,那就是“心息相依”,密宗叫做“心风得自在者”。能做到如此,那相当高了,马马虎虎的神通都有了。谈何容易啊!若真能得到“心息相依”,你就没有时间动第二个念头,而且,这个色壳子对你已不是障碍了,如鸟之出笼。但是,还没有得道哦!若要做到呼吸没有往来的感受,那四大要绝对的健康。据我看来,诸位脸上都有病容,身心都不够健康。上座! 不要控制呼吸。一切道理都不管。不要再下注解,在心里又讲许多道理,那又不能心息相依了。要知道,修“心息相依”的法门,只是修止的初步。修心息相依,调息,由粗的呼吸,配合心性的注意力,变成很细的气。慢慢的,气充满了。但是,不要有充满的感觉,这是表达的话。很细的呼吸,变成很缓慢,很久很久才有一次呼吸。在这个阶段,杂念妄想就比较少了,甚至感觉到杂念妄想完全没有了。但是,你不要欢喜,这下到达了没有妄念,空了。这样一来,杂念妄想又来了,呼吸又来了。要听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