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是如何促进学习的
(2019-11-21 13:18:23)维果斯基认为,认知发展和学习需要社交和文化互动。通过文化,儿童获取他们大部分的思维内容,通过与他们文化中手工制品的日常互动,儿童发展思维的工具。儿童一旦在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互动中获取信息,他们就能够内化和使用新获取的知识,当儿童在游戏中重建他们“真实”的日常情境时,他们就开始深入理解社会要求。作为教师,如何利用游戏,提高幼儿的认知呢?我有以下理解。
1、在实施环境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以环境、材料为载体促进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如在中班的音乐教学《小兔跳和大象走》这一活动中,我带一顶毛茸茸的兔帽子,打扮成兔妈妈的形象,情绪饱满的带领“兔宝宝”一起活动,在小兔乖乖的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模仿小兔跳。我一边轻快地跳,一边引导幼儿感受小兔轻快跳跃、活泼可爱的音乐形象。听完一段音乐后,提问:音乐中来了一位客人他走路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回答:“小兔跳的声音轻,客人走的声音重”。这是“大象”在音乐伴随中出现,我建议“大象”和“小兔”一起做游戏,当听到《小兔跳》的音乐时,做小兔跳的动作轻快地跳起来,当听到《大象走》的音乐时,就模仿大象沉重缓慢的动作。就这样在音乐游戏中感知两种不同的音乐性质。
2、发挥教师作用,创造游戏体验,提高幼儿认知。
幼儿认知能力的变化,是幼儿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都能起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决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者正确组织和指导下实现的。
巧设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角色游戏是一种自主性的幼儿游戏,普遍存在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有助于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发展其社会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作出不同的指导。如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以模仿为主,喜欢依赖玩具,离开了玩具,游戏就停止了。他们正处于平行游戏的高峰期,喜欢和同伴玩同样或相似的游戏。因此,教师针对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少可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而且形状相似的成品玩具,以保证每个幼儿都能拿到玩具,避免为玩具发生争吵,保证游戏顺利进行。中班的幼儿随着经验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增强,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内容比小班丰富多了,持续的时间也长了,在角色扮演上,中班幼儿有了较强的角色意识。他们会给自己定一个喜欢的角色去做这个角色分内的事情。教师可根据游戏主题的需要在提供成品玩具的基础上,增加半成品以及废旧物品材料的提供,以满足幼儿和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大班幼儿相对来说经验和知识较为丰富,能主动在角色游戏中反映多种多样的生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选择并有计划地游戏,游戏规则也更为复杂。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幼儿独立开展游戏的能力,鼓励幼儿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巧设结构游戏,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结构性游戏的教育作用是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实现的,但教师应在游戏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中班幼儿进行结构游戏的目的比较明确,并且能初步了解结构游戏的计划,因此,教师在指导中班结构游戏时,可用示范加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幼儿掌握建构技能学会塑造物体。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往往能根据一个主题,进行长达几天的活动,直到完成。因此应该以丰富幼儿的结构造型知识和生活印象,直到幼儿合作进行集体建构活动,学会制定计划,例如协商确定一个主题共同完成。给予幼儿足够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以促进幼儿的创新性思维。
巧设智力游戏,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教师对幼儿智力游戏的指导主要在于编选和设计合适的智力游戏以及引导幼儿正确的开展智力游戏。小班幼儿的智力游戏多是利用玩具材料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小班幼儿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选用什么样的玩具、教具,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顺应幼儿的游戏需要。中班幼儿在智力游戏方面仍需教师对智力游戏的玩法和规则进行讲解和示范,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制定恰当的游戏规则,对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及时给予奖励。
幼儿时期各种各样的游戏能够帮助幼儿放飞自我,快乐成长。教师应当探寻适合幼儿心理特点和幼儿发展的游戏,通过创设有效的环境,运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幼儿畅想游戏的同时不断提高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