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d1与id2总结

(2012-10-22 20:53:17)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业

   id1与id2是以教为中心的两代教学设计理论。id1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刺激-反应)作为理论基础,id2则是以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理论)为基础。

1、分代原则   

    系统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被认为是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四个理论基础,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但是,近三十年,前三个理论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影响相对稳定,而学习理论在近50年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发展阶段,并对教学设计产生了特别显著的作用。

    早期的教学系统设计在学习理论方面基本是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发射为基础(操作性条件发射指非已知刺激诱发的的联结反应,一直刺激诱发的联结反应称为条件反射),这种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以通过行为目标检查和控制学习效果,在许多技能训练或作业操练中,效果非常显著,所以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这种学习理论对早期的教学系统设计有很大影响。但是其忽略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逐渐受到批评。因此,加涅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为基础提出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以弥补早期系统设计的缺点,不仅重视外部刺激与外在反应而且重视内部心理过程,使得在90年代以前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其实在80年代后,由于id领域没有新的突破,因而人们强烈的希望开发出新的id模式,1990年,梅瑞尔等人在分析了传统id的种种弊端后,首次提出建构新id模式的思想,并将之称为id2,这是id分代的最早提法。但是他们在总结传统id的弊端中并没有真正涉及到学习理论,本质上未能飞跃,只是对id1的改良罢了。由于学习理论对id模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尽管他们第一次提出对id进行分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并没有得到教育技术界的承认和支持。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实际上也更多地将行为主义作为研究的主导,很少的考虑教学内容。因此它并没有彻底的坚持认知学习理论,这也是他没能提出新一代id模式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出,传统id确实经历过两代,分别以行为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因为学习理论在不同id模式中更为显著体现,因此,我们将应学习理论是作为id模式发展的分代原则。还要注意,我们在这里不能将梅瑞尔提出的id2与新分代原则下的id2混淆,因为二者的真实内涵是不同的。

2、id1的代表模式--“肯普模式”

   1977年开始肯普经过多次修改逐步完善了肯普模式,四个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在任何教学设计中都离不开这四个要素,构成了id的总体框架),三个问题(学生必须学到什么、为达到教学目标如何进行教学、检查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和十大环节为标志,尽管是基于行为主义有较大的局限性,但是它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并且教师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安排教学环节,更为灵活。十个教学环节中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其中只有课堂活动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难发挥。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教为中心,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id模式。但以四个基本要素为id模式总体框架,并把三个主要问题作为目标在id2中有很好地传承。

3、id2的代表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

   “史密斯--雷根模式”是在id1中的“狄克--柯瑞”模式的基础上,吸取加涅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中的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分析的优点,进一步考虑了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组织的影响。由于该模式较好的结合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并充分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且雷根本人是美国AECT理论研究部主席,因此该模式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与“狄克--柯瑞”模式相比,该模式更详细的分析了教学策略,算是对内容进行了补充;区分了学生特征分析和学生任务分析,不仅仅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也考虑了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使得结构上更加简洁合理;对修改部分做出了调整,使得内容更加合理科学。

   由此,“史密斯--雷根模式”之所以能够成为id2的代表性模式真是它吸收了瑞格卢斯的教学策略分类思想,并把重点正确的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这就是能在行为主义基础上引入认知主义从而充分体现认知学习理论的关键。而教学策略又可进一步分为“宏策略”(例如细化理论)和“微策略”(例如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