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干湿变化

(2020-05-13 09:46:15)
距今30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气温升高的同时,也表现出湿润。施雅风、孔昭宸等根据植被带的变动,指出全新世大暖期中国降水较现代丰沛。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年降水量比现今高数十至数百毫米,并伴随因增温而致的高山冰雪融化,出现内陆湖泊水面上升与湖水淡化现象;华北、东北地区大规模湖泊化、沼泽化,风沙与黄土沉积层中存在多层古土壤。中国北方降水量普遍提升的同时,风沙活动表现出以东经108°为界东西两侧不同的活动特征,东经108°以东地区大部分流沙已被固定,以西地区风沙仍然活动。伴随全新世大暖期结束,气温降低,近2000年以来中国气候的干湿变化在东西部地区仍然表现出差异。

1.近2000年以来中国东部地区气候干湿变化

郑斯中等根据地方志中的旱涝记载分析中国东南地区近2000年的湿润状况,发现自公元初以来,水灾相对减少,旱灾相对增加。若以公元1000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段,前一千年旱期持续时间短,湿润时期持续时间长;后一千年湿润时期短,干旱时期长。在此基础上,郑景云等根据各类历史文献进行数值化处理,得出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干湿分异的研究结果:2—11世纪,中国东部干湿分异表现为东西两个区域,西干东湿;12—15世纪,东西分异与南北分异并存,但仍以东西分异为主;16—19世纪则表现为南北分异,北干南湿。冷暖变化与干湿变化的空间对应关系为:暖期干湿分界线偏西,最西达大同、太原、西安、汉中一线;冷期干湿分界线偏向东南,达济南、菏泽、南阳一线,摆动最大幅度达5个经度以上。冷期华北地区偏干,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偏湿;暖期华北地区湿润,华东地区特别是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偏干。张丕远等提出,近2000年以来中国东部地区气候干湿变化除了时间、空间不同步之外,还具有系列突变现象,主要发生在280年、490年、880年和1230—1260年;与这些气候突变相关,280—490年中国平均湿润度出现明显转折,280年前气候偏湿,经历一个波动周期,自280年开始迅速变干,这一过程大约结束于480—500年;此后湿润指数保持稳定,在总体特征变干的趋势下,发生于1230—1260年的气候突变再次将气候变化分为两个阶段,此前温暖偏湿,此后寒冷偏干。尽管针对近2000年来中国东部地区气候干湿变化的研究来自于不同视角,却都得出干湿变化时段与地域不同步的结论。

2.近2000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气候干湿变化

有关近2000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气候干湿变化,主要研究成果来自于树木年轮分析。针对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宗务隆山和沙利克山的祁连圆柏年轮宽度序列和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变化响应的分析结果表明,过去千年年降水量变化中,多雨期主要为1520—1633年与1933—2001年,少雨期主要为1429—1519年和1634—1741年。此外,1430年以前年降水量的变化幅度较小,大约15毫米;1430—1850年间变化幅度增大至30毫米左右;1850年之后变化幅度有所下降,并且高值的振幅大于低值的振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温度升高的趋势相反,降水有下降趋势。

利用祁连山中部地区祁连圆柏树木年轮的另一项研究指出,自公元904年以来,该地区历经了31次相对干期和30次相对湿润期的变化。其中连续两个10年以上的干期有17次,1540—1590年出现长达60年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期,1670—1710年为次长期,长达50年;湿润期12次,持续时间最长的湿润期为1240—1270年、1860—1890年两个时段,各有40年。若以世纪尺度而论,16世纪最干,其中有80年为少雨年;最湿润的是13世纪和19世纪,有60年为多雨年。自公元904年以来,降水量共发生了35次突变,16次属于由旱向涝的突变,19次为由涝向旱的突变,平均约30年发生一次。11世纪是这一地区降水多变时期,15—16世纪是降水相对稳定时段,20世纪又进入降水多变时期。

中国地域辽阔,尽管影响东西部地区干湿之变的气候系统不一致,干湿时段也不存在对应关系,但近百年以来,无论东西部都表现出共同的气候变干特点。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