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冷暖之变

(2020-05-11 15:40:34)

学术界依据不同的代用材料与技术手段,针对一万年以来中国气候变化形成研究结论:距今3000年是全新世大暖期的重要界限,在此之前温度以上升为主要趋势,并在距今3000年左右达到最暖期,此后温度明显下降。这项研究将全新世以来中国气温变化分为两个时期,虽然前后两个时期气温变化的特征不一致,但每个时期内仍然存在气温的上下波动。针对气温变化,近2000年因气温波动出现的冷暖之变尤其令人关注。

距今2000年全新世大暖期结束,随之气温开始下降,气候变化进入新的时期。大量研究证明,这一时期气温并非一路走低,同样经历着冷暖之变。但是,与学术界对于全新世大暖期的肯定不同,对近2000年以来气温的冷暖变化,不同领域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竺可桢提出,全新世大暖期结束后气温出现系列上下摆动,最低温度发生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2;在每一个400—800年期间里,可以分出50—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波动范围为0.5—1。姚檀栋认为,距今1500年δ18O值降至全新世平均水平以下注2,且在距今1000年出现低温事件,其温度低于全新世平均值1左右;这一低温波动自5世纪开始,至10世纪达到最低;此后13世纪出现小暖峰,不久气温再次波动,并呈现下降趋势,转入小冰期,至17世纪达到最低。王绍武认为,近千年来中国存在5个冷期,分别是12世纪前半叶、14世纪前半叶、15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前半叶、17世纪、19世纪,其中后三个冷期可以认为处于小冰期阶段,年平均气温的10年平均距平最低在-1以下,30—50年平均距平在-0.5以下;20世纪是近12个世纪中最暖的一个世纪,比近1200年平均气温高0.5以上。张丕远认为,魏晋至南北朝时期(3—6世纪)属于寒冷阶段,气温较今天约低l。这一时期也存在气候波动,气候变冷从公元280年开始,360年后气候回暖,气温再次下降发生在490年以后,560—580年后气候逐步回暖,大约610年进入较今温暖时期,温暖期一直延至1230年,并且以880年左右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这一年以前,气候基本持续温暖,其后寒冷事件迅速增加,但是10世纪初气温重新变暖,880—1230年气候波动性很大,充满了奇寒、暴暖事件,且相间分布,中国气候在这一时期发生突变;近2000年内,1230年前平均气温较今天高1,此后始终未达到这一程度。葛全胜研究指出,中国小冰期寒冷气候始于14世纪早期(1320),迄于20世纪初(1910),由四个较明显的寒冷时段和三个相对短暂的温暖时段组成,而魏晋南北朝冷期是过去2000年唯一可与小冰期相比拟的寒冷气候阶段;中世纪暖期始于930年,迄于1310年,但它并不是持续稳定的暖期,而是由两个持续百年以上的温暖时段和一个持续近百年的寒冷时段组成;隋唐时期的气温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段,570—770年气温平均值与20世纪温度平均值一致,780—920年的温度平均值较1950—1970年低。张德二研究认为,13世纪中叶是一个典型的气候温暖期;由现代作物种植气候区划资料推断,这一时期中国中部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现代0.9—1.0,1月平均气温高于现代0.6以上,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高于现代3.5。满志敏研究认为,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冷暖变化,温度高于1951—1980年的平均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暖期有四段:0—200年、570—770年、930—1310年与1920年以后;气温低于1951—1980年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冷期有三段:210—560年、780—920年、1320—1910年。每个冷暖期内均存在明显的冷暖振动,特别930—1310年暖期还包含一个比1951—1980年冷且持续时间达90年的冷谷。

以上并没有涵盖所有研究成果,仅举其要者。总结起来看,各家几乎没有统一的研究结论。而出现分歧的原因与代用指标自身的局限相关,大多代用指标指示环境有多解性与年代误差,简单地运用某种指标解释环境难免有失偏颇:若代用指标应用于千年乃至千年以上尺度的研究,年代误差可以忽略;进入历史时期后以百年甚至50年为研究尺度,年代误差自然会明显影响结论。然而上述研究尽管存在冷暖时段起讫时间的明显分歧,但对中世纪暖期与明清小冰期的存在基本认同,这就意味着近2000年以来气温波动明显存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高值期与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低值期。

来源:学习强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