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育要公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要为学生创设公平的发展机会,面向全体、利用分组教学,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美术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美术教育理念:即美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的,不是以专门培养美术人才为目的的。在美术课程改革中必须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协作精神。他指出“中国的通病就是没有组织力,”也就是不能“谋充分之协作”。传统的座位形式大多是插秧式的,学生面对教师依次排位,名为集体教学,实为个体活动,而分组教学采用的小组围坐形,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学生对面围坐,除了师生交流外,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因此,我根据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既研究教材,更研究学生。不但教学生学,更要教学生会学。在全面贯彻美术新课标的过程中, 我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分组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在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标、授课、训练、指导、评价,做到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发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合理分组
在美术学习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统一、协调的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许多外部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各种差异。经过平时的观察,我觉得主要表现在先天智力上的差异、学习基础上的差异、学习品质上的差异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应先通过摸底考试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将学生分成三个组。一组学生学习成绩好,对美术学习感兴趣,能力很强,悟性也很高,他们是美术学科的骨干分子。二组学生是那些具有一定美术可塑性,但学习不是很努力,只要经过老师的稍加指导,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他们是美术学科的中坚力量。三组学生是对美术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他们后进的原因,可谓千差万别,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对这类学生的转化。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用在分组教学中也给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陶行知先生认为“他在做上教。他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大得多。”事实确实如此,教师如要把“阳光雨露”洒给出每一位学生,很难!而每组的一、二位小先生却能轻而易举地帮你做到,原因是他就在组员中间,他比你更了解同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组成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原则上每一小组三个水平的学生都有。由一组的学生担任组长,在班级内营造一个互助学习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制定分组目标,优化教学进程
(一)分组设标、分类要求
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各组学生的不同水平为他们制订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三组的学生要求掌握好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绘画、造型等的基本方法;二组的学生要求熟练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组学生要求在二组学生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独立完成创作的能力。比如一节造型表现课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要求:三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通过临摹书中或是老师的范画,掌握绘画的技巧。二组的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绘画技能技巧,并且能够熟练地进行造型训练,独立完成作业。对于一组的学生,要求他们在二组学生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运用多种技法,进行习作,创作出一幅内容较完整的、水平较高的作品。我制定各组教学目标的目的,应该是各组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都能够达到的。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均衡化的发展,才能调动各组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每组的学生都能够完成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二)分组授课,分组推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要做到既要兼顾全体,又要照顾一般,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课堂提问中,也要做到目标分明,难易适当,使每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尤其是教师应让三组的学生也能在回答问题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最终达到面向全体,全面训练,共同提高的目的。一般情况下,提问三组学生的是一些课本基础知识,一些比较直观易懂的问题;二组学生是一些通过认真推理、试验论证得出结论的问题,而一组学生由于美术基础较好,悟性很高,课堂提问则应该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一些抽象性较强的问题。教师问题的提出、课堂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成为分组教学、因材施教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均衡化的发展。
(三)分组练习、分层训练
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比如十三册《水墨表现——树》一课,针对三组的学生,只要求他们采用双勾的画法画树干,采用夹叶法或点叶法中的一种方法画树叶就可以了,要求画一棵树,而二组的学生要在三组学生的基础上采用夹叶法和点叶法两种方法画树,要求画两棵树,并且树干的画法要有所不同,一组的学生在二组、三组学生的基础上画出各种姿态、不同种类的树,还要添画一些相关的内容,如小鸟、草地等,用来丰富画面,增添情趣,并注意构图饱满、合理。这样题型的设计由易到难形成梯度,适应了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另外分组训练时,还可以通过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其中必做题要求一、二、三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样在学生学习中形成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在作业和练习的设置上,也应在内容和数量上分类要求,既要让后进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又要让优等生不会因为太容易而应付;既要让后进生反复练习,掌握课内知识,又要让优等生有时间涉足课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对待中等生,要努力做好优化工作,特别是做好那些素质好、努力程度不够的学生的思想工作。那些素质不高但努力肯学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应当成为各组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进行分组练习的同时,教师既注意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均衡化的发展。
(四)分组指导,分组补偿
学生在进行课堂训练时,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巡视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二、三组学生的辅导。对于三组学生,课后尽可能面对面地辅导,确保三组学生顺利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同时,还可以让三组的学生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如参加班级黑板报的绘制,让他们在集体教育中,逐渐克服自卑心理,尽情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提高自己对美术的认识,使他们产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需求,从而重视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对于一组的学生,教师要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书法、手工等兴趣小组,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教师在进行分组指导学生时,既要重视优等生的提高与发展,又要确保后进生的转化。要积极开展学习互助小组活动,最终使各组学生全面达标。
三、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的评价,采取“不同标准,分组评价”的方法
许多教育家多次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将会多一批好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呈现出的多元的评价状态。对于三组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该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努力向更高一层次发展。对于一、二组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奋进。
总之,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应从以往过于重视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到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应从单向性转到多向性和交互性;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和发展性。最终才能通过美术教学起到促进全体全面发展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分组教学,较好地落实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效地促进了各种能力学生的发展,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了均衡化的发展,从而为新课标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美术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美术教育理念:即美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的,不是以专门培养美术人才为目的的。在美术课程改革中必须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协作精神。他指出“中国的通病就是没有组织力,”也就是不能“谋充分之协作”。传统的座位形式大多是插秧式的,学生面对教师依次排位,名为集体教学,实为个体活动,而分组教学采用的小组围坐形,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学生对面围坐,除了师生交流外,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因此,我根据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既研究教材,更研究学生。不但教学生学,更要教学生会学。在全面贯彻美术新课标的过程中, 我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分组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在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标、授课、训练、指导、评价,做到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发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合理分组
在美术学习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统一、协调的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许多外部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各种差异。经过平时的观察,我觉得主要表现在先天智力上的差异、学习基础上的差异、学习品质上的差异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应先通过摸底考试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将学生分成三个组。一组学生学习成绩好,对美术学习感兴趣,能力很强,悟性也很高,他们是美术学科的骨干分子。二组学生是那些具有一定美术可塑性,但学习不是很努力,只要经过老师的稍加指导,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他们是美术学科的中坚力量。三组学生是对美术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他们后进的原因,可谓千差万别,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对这类学生的转化。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用在分组教学中也给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陶行知先生认为“他在做上教。他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大得多。”事实确实如此,教师如要把“阳光雨露”洒给出每一位学生,很难!而每组的一、二位小先生却能轻而易举地帮你做到,原因是他就在组员中间,他比你更了解同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组成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原则上每一小组三个水平的学生都有。由一组的学生担任组长,在班级内营造一个互助学习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制定分组目标,优化教学进程
(一)分组设标、分类要求
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各组学生的不同水平为他们制订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三组的学生要求掌握好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绘画、造型等的基本方法;二组的学生要求熟练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组学生要求在二组学生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独立完成创作的能力。比如一节造型表现课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要求:三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通过临摹书中或是老师的范画,掌握绘画的技巧。二组的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绘画技能技巧,并且能够熟练地进行造型训练,独立完成作业。对于一组的学生,要求他们在二组学生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运用多种技法,进行习作,创作出一幅内容较完整的、水平较高的作品。我制定各组教学目标的目的,应该是各组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都能够达到的。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均衡化的发展,才能调动各组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每组的学生都能够完成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二)分组授课,分组推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要做到既要兼顾全体,又要照顾一般,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课堂提问中,也要做到目标分明,难易适当,使每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尤其是教师应让三组的学生也能在回答问题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最终达到面向全体,全面训练,共同提高的目的。一般情况下,提问三组学生的是一些课本基础知识,一些比较直观易懂的问题;二组学生是一些通过认真推理、试验论证得出结论的问题,而一组学生由于美术基础较好,悟性很高,课堂提问则应该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一些抽象性较强的问题。教师问题的提出、课堂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成为分组教学、因材施教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均衡化的发展。
(三)分组练习、分层训练
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比如十三册《水墨表现——树》一课,针对三组的学生,只要求他们采用双勾的画法画树干,采用夹叶法或点叶法中的一种方法画树叶就可以了,要求画一棵树,而二组的学生要在三组学生的基础上采用夹叶法和点叶法两种方法画树,要求画两棵树,并且树干的画法要有所不同,一组的学生在二组、三组学生的基础上画出各种姿态、不同种类的树,还要添画一些相关的内容,如小鸟、草地等,用来丰富画面,增添情趣,并注意构图饱满、合理。这样题型的设计由易到难形成梯度,适应了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另外分组训练时,还可以通过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其中必做题要求一、二、三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样在学生学习中形成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在作业和练习的设置上,也应在内容和数量上分类要求,既要让后进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又要让优等生不会因为太容易而应付;既要让后进生反复练习,掌握课内知识,又要让优等生有时间涉足课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对待中等生,要努力做好优化工作,特别是做好那些素质好、努力程度不够的学生的思想工作。那些素质不高但努力肯学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应当成为各组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进行分组练习的同时,教师既注意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均衡化的发展。
(四)分组指导,分组补偿
学生在进行课堂训练时,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巡视工作,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二、三组学生的辅导。对于三组学生,课后尽可能面对面地辅导,确保三组学生顺利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同时,还可以让三组的学生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如参加班级黑板报的绘制,让他们在集体教育中,逐渐克服自卑心理,尽情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提高自己对美术的认识,使他们产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需求,从而重视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对于一组的学生,教师要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书法、手工等兴趣小组,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教师在进行分组指导学生时,既要重视优等生的提高与发展,又要确保后进生的转化。要积极开展学习互助小组活动,最终使各组学生全面达标。
三、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的评价,采取“不同标准,分组评价”的方法
许多教育家多次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将会多一批好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呈现出的多元的评价状态。对于三组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该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努力向更高一层次发展。对于一、二组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奋进。
总之,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应从以往过于重视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到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应从单向性转到多向性和交互性;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和发展性。最终才能通过美术教学起到促进全体全面发展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分组教学,较好地落实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效地促进了各种能力学生的发展,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了均衡化的发展,从而为新课标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前一篇:不可小看美术课堂中的作业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