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3313:师生各自的功亏一篑

(2022-07-23 11:35:30)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3313师生各自的功亏一篑

实际上,每个教师都对那些表现不如意的学生,倾注了更多心血。或者处理他们引发事件的善后工作,或者考虑如何与他们相处交流,或者随时准备应对主要由他们引发的事情。

“我不管他!他爱咋咋的。”这是老师的一种赌气与尴尬无奈,实际上心头默默滴血只有老师自己知道。

一个教师的悲悯情怀教育智慧和力量的得失,可能在那些表现不如意的学生身上更加容易体现管窥其中的一件小事或细节,往往更容易助力自身完善提升。

止步于一张纸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一个人学习不好,不求上进,不是他多么笨,而是他选择了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形成了一个负面平台——燕朋。

一个“燕”字,包含着玩闹快乐和不守规矩等等诸多含义。

燕辟废其学,也是大概相通的意思。

学习生活工作的止步不前或者退后,往往都是从一些小事细节开始。这些小事细节上的得过且过或不能引以为戒,形成一种具有蝴蝶效应的不良习气,继而导致一系列的积重难返的负面效应。

想讲一个孩子的故事,一个学习习惯和品行更好成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中的一个

为了提高同学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情或热情,我号召同学们课下到功能室参与中国行政区图拼图游戏。

同学们三五成群的来功能室做游戏,为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特意提醒同学们:拼图游戏做完后,将拼图与说明纸一起装回原来的塑料包装袋里,便于存放和后面同学更便捷地拼图。

两人一组,共有三个小组参与。同学们习惯性的比赛,看自己和自己的小组能不能拼图更快。活动结束后,三个小组的其他两个小组同学,都按照要求做了,只有一个小组没有达标——把说明纸落在外面了且转身要走。

同学,忘了要把说明纸装回去了?”我这样提醒着。

其中一个同学开始拾掇,将纸装回去。另一个同学则显得无所谓不用了,装不装回去都一样

虽然才接过这两个教学班一个来月,但是我已经清楚地了解到这个说“都一样”的同学,上课几乎不看书,作业几乎不写,听课几乎很少能集中注意力或者很少能听明白且正确回答问题。

都一样”的同学,智力没有问题。就是长期的没有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导致的积重难返,对于学习和完善提升行为习惯,觉得努力严谨去做与应付了事没有多大区别了。

或许,这样的孩子从我的眼神表情中也看出对其行为的不满每次在上课前后,见了我总是更大声地喊“老师好!”,有时甚至带着少先队敬礼的手势。我知道这是同学们向我发送的善意,我何尝不想着千方百计帮到这些孩子们呢?

这个班里,这样的孩子有五六个。我是中途接的班,本来我教了一年之后,可以选择教另外的班级,在学校组织的双向选择中,我特意明确表示继续教这两个班的同学。我感受到同学们成长的渴望,也感受到这些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不乏正值善良的情意,只是作为教师需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心血智慧和力量。

骤然叫停游戏

可能每个教师都有这么一种感觉:那些品行不如意的同学,时常在挑战教师的底线!

各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和语言,常常让老师应接不暇,各种尴尬和无助随时都会降临。

实际上,如果想开了,或者换一个角度讲,这些品行不如意的同学,时常都在帮助教师检验自己的悲悯情怀智慧和力量。

一个教师的悲悯情怀智慧与力量,不是天生就有的,或许有些人天赋中多一些,更多的是靠着后天的学习历练培养出来的。

之前,碰到这样的学生,我要么懒得管,要么发作起来火冒三丈。其实,两者的教育后果都是可想而知的。总结经验教训,对待这样的学生要善于“归零”思维,就是将自己记忆中的一些不好习气抹去。最后的抹去办法,不是硬生生的忘却,而是记住每个同学品行中的闪光点。将这些闪光点和长处记在心里,挂在嘴上,对自己和有更多不如意行为的同学们都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对整个班集体的管理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正能量。鉴于此,我最近七年来,没接过新的教学班级,都建立一本《某某班级同学成长日志》,日志里有同学们的追求梦想,有同学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每个同学写的需要改掉的不足。时刻将这些记在心里,挂在嘴上,时时处处学做学生更好成长的同盟力量。

这样做的结果,极大改善了我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这六七年里,我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仅次于同学们与班主任的关系。

这种进步中,我忘记了师生关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就忽视了更多反求诸己的努力。一次,这种骄矜,导致了三四年来师生关系最糟糕的一次迸发。

记得当时我非常着急赶进度,将自己神经绷得特别紧。本来就提前二分钟到教室门口的我,提前五分钟到了,而且离上课还有二分钟的时候,我就进入教室,做了等同于上课的处置

或许,多数同学都从我表情上察觉到了那种不同以往的严厉,也都提前拿出书本开始复习或预习。当然,大多数同学的懂事,也助长了我的武断或专行。

只有那个都一样”的同学,仍然沉浸式的在那里玩游戏。将自己的一支铅笔拴在一根绳子上,然后摇动绳子,让铅笔在空中转着圆圈,那种忘我的高兴几乎忽略了教师的存在。看着他咧嘴笑的模样,估计是稍有的开心。

 

我提醒了几次“开始上课”他都无动于衷,显然他是真正听上课铃声,虽然上课他很少打开书或很少认真积极正确回答问题。

不知不觉中,我的心中一种怒火竟然不受控制的窜出老高,约束情绪的理智的篱笆被少得精光

这个时候,上课铃声响了

开始上课!都一样”一边嘟哝着,一边破天荒地拿出课本和复习资料。

XX”我破天荒的爆粗口,“你……”

声音和内容,让我自己和同学们都吓了一跳。那一刻,我的大脑似乎高度缺氧,我的思路一片空白。过后的一分钟或更长点时间里,我几乎失去了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冷静下来,我感到了自己的错误,却不知道怎么处置。

课下通过每日一叙,我分析了我出现如此“事故”的原因:说是压力山大,更多的是自己教育心田的不够纯粹,总是有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东西,由于情绪失控,完全偏离了教育教学的儿童立场,而是走到了以自我情绪念头言行主导的“不如意的我”为中心。

接下来的一节课上,经过反省的我真诚地守着全班同学向学生道歉,并在课下向这个同学单独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都一样”显得诚惶诚恐,认为我的道歉是不管他了,而且坚持说“老师没有错!”

或许,我的道歉显得突兀,毕竟很少有老师道歉的,或许“都一样”感觉出这种道歉里似乎有一种潜台词就是对他的“失望”和不再理会——其实,我在努力尝试着精心编织一种更好陪伴学生成长故事。

事后,阅读陈鹤琴老师的《家庭教育》,看到关于不要骤然叫停孩子游戏和工作的一段话

骤然叫停孩子的游戏或工作,等于剥夺了学生的快乐,另外也客观上助长了孩子有始无终的不好习惯。陈鹤琴先生的教诲和反思,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止步于一张纸”。

这是一个不能善始善终的同学,比如说得好做不到,一开始好接下来就不能坚持了,或者说答应了好好做实际上已经放弃了。

如果他出现没有提前做准备时,我不是歇斯底里发火,而是给予一个善意的提醒:你按照铃声上课,拿出课本等做好准备,很好!如果再向别的同学一样,能够早一些做准备就更好了。

“止步于一张纸”的不仅是学生,有时也是作为教师的自己。因为不好的习惯或习气,自己在更好陪伴学生成长方面也是“止步于一张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