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301:精致家务面面观
(2022-07-12 11:33:1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301:精致家务面面观
人们普遍看到做事很难,其根本原因就是做人——崇尚好的品行的人,才能更好做事。正所谓,求其上得乎中。如果仅仅为了更好做事而做事,那么就是求其中得其下,也就是仅仅会说道说道而已。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三境界。这三境界,按照顺序是人生更好成长的上中下三境界。
立德、立功、立言三境界,实际从小孩刚刚懂事开始就应该开始引导激励了。
做家务与更好成长
很多过来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甚至有些家长发现:越做家务,孩子越觉得干活比学习文化课更好,越发想着干活不愿意继续学习了。
笔者也有感触,偶尔的做一次家务,孩子只是从事了其中的某个环节:比如动手搬搬东西,比如说几句简单的交流沟通的话语。孩子便以为这是家务劳动的全部,于是觉得简单了。还有的家庭,自己有着自己的门店,孩子偶尔到那里去打打工比较新鲜,也觉得劳动比学习来得轻松。
我在翻看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前辈的著作中发现:唯有精致的劳动,才称得上劳动教育。
如果,做家务的孩子,从做家务中得到了帮助别人和帮助自己更好成长的快乐,那么这种劳动才是一种真正的劳动教育。另外,引导孩子这种家务劳动会了,将来是不是面临许多新的劳动,那时没有父母的指导,你该怎么样学会且做好,同样得到一种助人助己的快乐呢?
可能小孩子,更容易关注那些成就较大的人。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他们的大成就也是有一点点的小成就——像是学做家务一样的小成就集聚起来发生了量变到质变。
不是说一个孩子家务劳动做好了,一切都好了。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一个认真做家务,养成自理自立助人习惯的孩子,如果进一步树立一种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社会实践技能,学做更多更难的事情获得更多更大帮助别人的快乐,那么他的人生一定开始拥有自带光芒的样子。不管年龄大小,在很多小事细节上,他已经开始拥有了开挂的人生。
在这里,孩子一言一行,甚至一种情绪念头中的纤毫的对错,对被家长洞若观火。家长不失时机的因势利导,将孩子的优点长处不断让其在各种小事细节中放大,同时缺点不足也在小事细节中做到扬长避短或扶正却邪。
家务助力良好品行
在学校里,看到很多学生富有感念。即,不管是讲课或是组织其他的活动,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要求和心意并积极配合。
这样的学生,会因为怕不认真预习复习没有完成作业或者学业成绩不好而受到责备。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者其他表情,他都会有所触动,这让老师很省心。即使偶尔违反了纪律或者又不好习惯,老师提醒即能认识到错误并主动自觉改正。即使犯了错误,得到了比较严厉的批评,其心中的教训印象也是深刻的。可以说,这种孩子在老师眼里引导激励其他至少不是事倍功半更多的是立竿见影或事半功倍。
孩子是喜欢动手动脑的,只有在首脑并用中,才能让孩子更好看到自己的潜能,也更好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文化课学习,相对动脑多一些,可以说是一种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孩子没有通过做家务或其他劳动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加上一些好逸恶劳的思想和习气的潜移默化,学生会在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中选择退却。
一次学习问题或困难挫折中的退却,看似无关紧要。随着初一功课增多,遇到的学习问题和困难挫折会越来越多。这种不断出现的挫折和不断的退却,会导致学生努力学习的马其诺防线全面崩溃。
这个时候,学生不仅是学习退却的问题,而且学习的自信心更好成长的自信心都受到一种严峻挑战甚至是威胁。
这个时候的孩子,背负着一种比做家务孩子更大的心理负担:别人做家务还学得好,我没有做家务却学得这么糟糕,可以说或学习心理遭到了一场近乎浩劫一般的打击。这个时候,家长一味地让学生努力学习,但是学生找不到向上的台阶——心理上的,还有具体的方式方法途径方面的。就像是攀岩,上面没有双手可以采抓的地方,下面的两脚也没有可以蹬着踩着的所在。无处用力,或有劲没处使,让学生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