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3290:少而精,种类多

(2022-07-04 21:24:04)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3290:少而精,种类多

学做烹饪的决心下了,并不一定见到效果。

因为过程和方式方法真的很重要,另外还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心灵更重要。一个人某方面的短板,究其原因,其天赋不足,往往只是占很小一部分,其后天的失去热情和在这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是真正的或者是根本的原因。

我的五十六七年的人生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就从学做烹饪这件小事说起,看看个中究竟。

少而精

在烹饪方面欠缺,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做得饭菜量很大,但是从色香味等方面都有严重的先天不足。

这种状况,如果不是没有学过做饭菜,就是大多都经历过吃不饱的岁月,而且这种岁月给自己的饮食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而一直在饭菜够不够方面做重点关注,没有意识到人们不仅关注是不是吃饱了,更关注是不是吃好了——从色香味到人体吸收营养的均衡等方面。

“博山人会做菜。俗话说‘吃了博山菜围着天下转’!博山人买菜有个特点,从来不是一买一大把。比如买黄瓜吧,我们一买就是买五六根,博山人一次就买一根最多两根,而且是精挑细选,他在买黄瓜时就琢磨着怎么做才好。”喜欢与我聊天的岳父,这样总结博山人饮食文化。

这一点,给我触动很大。

博山人在吃穿住玩等方面都很讲究,也就是说这方面他们都有很高的精神文化品味。这一点,我早有感触,却没有意识到向博山人学习,比如学着更好地做饭菜。

自己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其实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烹饪方面的短板太明显。

烹饪不仅仅是烹饪,真的理解透了烹饪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那么就觉得学习烹饪用多大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

“食不厌精,烩不厌细!”

很多时候,不是文化误导了我们,而是我们亵渎了文化。

“民以食为天”,就要对饮食有敬畏之心,就要从学烹饪的小事细节做起。

翻看小红书中的做饭菜视频,也就不再妄自菲薄。

以一种恭敬心对待饮食,对待烹饪文化,就是一种更好的修行。

子曰:“无苟食间违仁!”

吃饭的时候,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做饭的时候轻视了自身修养难道可以吗?“食不厌精,烩不厌细!”说明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坚持每天学做家务劳动也写入了办学规范中,说明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烹饪等家务劳动对一个人的更好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学着做:食材少了,用心多了,熟能生巧,也就将烹饪技艺学精了。

种类多

医学常识告诉人们,人的胃有两百多种不同的类型,也就是满足每个人的饮食需求,必须让食物尽量多的丰富。

中国菜肴,有很多菜系。这些菜系有各自的地域特色,他们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在不断丰富发展中满足着人们不断增强的味蕾需求。

留心自己和周围亲朋好友的准备饭菜的经历,就会发现如果在不了解家人或亲朋好友陌生朋友的饮食喜好的情况下,尽量准备多一点的菜肴,总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现在,天气非常热。

人们的胃口普遍不好,更是需要花样繁多的菜肴或饭菜,才能更好解决人们的饮食问题。

这个种类多,是与前面的少而精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种类多了,在各种饭菜数量过多且不够讲究滋味或色香味,那么就会无法适应人们的胃口。

记得一位教研员在做报告中说到这么一个信息:

某发达国家的中学生毕业,要学会做二十八种面食。

我当时使劲想,自己顶多也就做出十来种来——是想到的,不是做到的。一个中学生能做出二十八种,可见其在这方面用的心思之足够巧妙,也就是在饭菜方面切磋琢磨的功夫是很到家的,且已经有了一种比较高的水平。

这种少而精和种类多,已经不再稀奇了。

就拿我们这么有所乡镇学校而言,一周五天,每天两个半菜,而且每天不重样。吃饭间,听到亲戚说自己的孙辈们,一个个早餐饭菜都不一样,晚餐也是经常说出一些新花样当母亲或父亲的就千方百计学了来做。

我听着听着,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为了不至于做个饮食烹饪方面的上世纪的遗老,还是赶紧学起来吧。

作为教师,要努力学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要在内容上做到少而精,在方式方法和途径上做到种类多,你说是不是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