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388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3286:做最好的自己是有条件的吗?

(2022-07-01 22:32:02)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3286:做最好的自己是有条件的吗?

一位哲学家说过,每个人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

做最好的自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比如性格脾气和各方面都差不多人,他们的人生迥然不同,之所以如此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自身客观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他们的认知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导致的,就是在关键节点上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朝向。每次这种不同的人生朝向不同,但是时时处处的不同人生朝向的累积,就是一种集腋成裘的过程,因为量变导致质变的原因,最终他们的人生也就大相径庭。

现实生活中,人们停滞不前,没有朝向理想的作为,总是归咎于外在的条件或种种不如意的环境。我是有这方面的惨痛的教训的,怨天尤人中过了十几年乃至延续的更多时间,当我意识到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的时候,于是抓住了学做最好自己的尾巴。

当我五十周岁参加叙事者共读写,坚持每日一叙,引起了叙事者群里老师的注意。有些老师就感叹,年龄大了些,起步有些晚了。听到这样的议论,我也心有戚戚焉!

我回顾自己诵读的经典,感慨于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感慨于孔子师徒在礼崩乐坏的时代,竖起了精神文化礼仪的大纛。

就是因为自身种种缺憾,就是因为环境的种种不如意,我们才有学做最好自己的强大动力。因为我们要在微调中,让我们感受到努力和更好生活的希望与期待,让自己的人生因为更好努力涂抹上一丝亮色。

我曾经无数次在优秀人物事迹报道中看到,他们在某个节点受到某种启发有了一个华丽的转身。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些他们与命运死磕的小事细节被忽略了,没有这种荜路蓝缕启山林的努力的积淀,他们就不会有绿暗花明有一村的一个个小确幸。如果我们过分的将目光聚焦在外部条件上,那么我们就失去了一次次可以化蛹成蝶的契机。

六七年来,我坚持每日一叙,每天多努力一点点,不断在前行中看到更好的自己。我之所以这么幸运,就是很多人在前行中更多关注了外部环境的种种不如意放弃了努力,我才显得更加突出一些而已。

我们应该有一种辽阔的心灵世界,有一种最高尚无比的精神文化追求。当我真正拥有这样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时候,我们的心灵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在这种安宁中,一切外界的不如意和客观的缺憾,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更好努力的契机。

最近六七年里,我常常拥有了这种自信。当自己的能力水平低和客观环境问题较多的时候,我常常对自己和周围的领导同事讲,我们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我要拥有“倒数第一”的精神》。记得就是我倒数第一的一次跑步,倒数第二名已经冲刺了,我还有三圈五六百米的路程没有跑完。那一次,我选择了坚持,至今我一直被那种坚持感动并影响着。我看过史铁生的一篇文章《门外观球》,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文化,那么他即使是世界冠军,他也经常生活在失败挫折中或者害怕失败挫折中。因为即使是世界冠军,也难以保证下一次一定会跑第一名。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在现有客观条件或不理想境界中的一种微观层面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不是与别人比,而是与自己比,自己的情绪念头言行状态最好了,那就是最好的自己。自胜者强,我一直是信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个真理。我多次在文章中讲一个故事,也多次讲给身边的同事或亲朋好友听。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爱因斯坦的小桌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做一张小桌子带到学校来。

第二天课堂上,老师对同学们做的小桌子进行讲评。

“这是我们班做得最差的一张小桌子!”老师举起爱因斯坦做的那张小桌子,给全班同学展示。

这个时候,爱因斯坦举手了。

“爱因斯坦,你觉得这张桌子不是全班最差的那一张吗?”

“是的!老师。”爱因斯坦说着,从自己的抽屉里又拿出两张小桌子,高高举起来,“老师,这两张小桌子,才是最差的。我一共做了三张小桌子,我交上的一张是最好的那一张。”

教室里的空气,在一刹那间似乎凝固了。但是很快,教室里想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老师和同学们,都被爱因斯坦认真努力的精神感动了。

很多时候,我们在强调外部条件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内心就没有弄明白我们所要做的最好的自己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把需要外在条件方面的东西,当成了做最好自己的本身,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做最好的自己被物化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两个和尚相约到南海去拜见观音菩萨的故事。

两个和尚在路上偶遇,交流起来,都表达了要到南海去拜观音菩萨的愿望。

一年以后,两个和尚再次相遇。

其中一个和尚已经去南海拜观音回来了,另一个和尚还因为没有准备好去南海的物质条件在四处奔忙着。

已经返回的和尚,问觉得没有准备好物质条件的和尚:“你觉得还缺什么呢?”

这个忙碌着准备的和尚说了一些路上吃穿住等要用的东西。

“你觉得这些东西是缺一不可吗?”我没有那准备的这些东西,不是也去而复返吗?

其实,我们学做最好的自己,与去南海拜见观音菩萨一样,其实没有那么多需要准备的物质或客观条件。

“苟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只要我们心无杂念一心想着在服务他人社会中做最好的自己,其实这个目标时时处处都可以实现。

五十六七岁的自己,经历过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风风雨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常扪心自问:我的情绪念头言行,是不是纯正的。如果做到了尽量多的去除私心杂念,其实我们就已经是在做最好的自己了。

抱着一种纯正的念头,学习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是时时处处都是可以践行的事情。你千方百计努力了,在回首往事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最好的自己,并且会深深感到一桩桩小事细节,都是前行中不可多得的一个个小确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