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262:旁逸斜出的思路
(2022-06-20 17:14:4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262:旁逸斜出的思路
“西北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的有利气候条件是什么?”
试卷上的一个问题,让我陷入了窘境。
我首先考虑自己所熟悉的节水农业:比如耐寒农产品的培育,比如用喷灌滴灌代替漫灌,比如用电脑系统感知植物缺水状况及时开关滴灌系统等等。
这些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季风区,雨热同期,是一种有利于节水农业的气候条件。
因为气温高的时候,农作物生长快需要水分多,而这个时候降水丰富。这些降水,很多成为有效农作物生长用水,就是对水资源的一种节约利用。
西北地区,利于节水农业的有利气候条件是什么呢?
我感觉脑袋生疼的时候,看了答案: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昼夜温差大。
我在想这些气候条件,与节水农业的关系。
夏天气温高,晴天多,可以集中在白天浇水,这样高温天气晴天,农作物生长快,光合作用强,需要水分也多,喷灌或滴灌的水源更多参与了农作物生长。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白天有利于养分积累,夜晚不利于养分消耗,这些都符合节水要求。
这样去想,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是一种思维上的折磨,更多的状况是绝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这么去想。
于是,我向身边的三位地理老师请教,向区县的地理教师群请教。
“西北地区的农业,就是节水农业,西北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有利的气候条件,就是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张老师如此说。
“我有一种直觉,就是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等等有利气候条件。”孙老师这样说。
“这个问题,你可以这样考虑:就是把‘节水’二字去掉,这样再进行分析就可以了。”曾是我师傅的孙老师这样说。
我赶紧把区县地理群里的自己求助的问题删除,因为这是我自己一种比较偏颇的思维方式。
教师的思路,一般影响学生的思路。
我试一试,学生是不是也像我这样纠结。
于是,我向同学们提问:“西北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的有利的气候条件是什么?会的同学请举手。”
结果,只有两三个同学举手,而且看着其他同学没有举手又把手放下了。
我再问:“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的气候条件是什么?会的同学请举手。”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手了。
“请回答。”
“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背出了正确答案。
思维特点,也是会相互熏染的。
我会在细节上较真。
比如有人将到饭店吃饭说成“吃饭店”。我就会使劲琢磨,饭店是用水泥沙子钢筋造起来的建筑,怎么可以吃呢?
看看说着“吃饭店”的人,都是到饭店里吃饭,而且对这句话也深信不疑——“吃饭店”,就是到饭店里吃饭,没有人会真的像我一样去想到张口咬饭店的墙壁或门窗。
再有,就是人们常常将找医生看病,说成是看医生。
我理解的看医生,就是将医生当作亲朋好友一般,拿着礼物去看望或慰问。
所有人们对看医生没有异议,就是认为就是找医生瞧病或治病,所以我就知道自己的旁逸斜出的无意义。
这种思路的旁逸斜出,其实少年时就有了。
记得有次解一道数学题,我用的方法是教师们没有想到的。结果被判错,过了几天老师觉得我的解题过程也是有道理的,就在课堂上公开肯定了我的做题思路,我成了全班唯一一个数学满分考生。
这样的旁逸斜出,也影响到了自己与他人的沟通表达。
我的一些理解,会导致自己走入一种误区,甚至让自己和他人产生一些误会。有时,也会起到曲径通幽的作用。比如我写诗歌散文等,都会因为思路与人不同而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