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3245:小看了孩子就比孩子还小

(2022-06-09 22:08:46)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3245:小看了孩子就比孩子还小

九点多了,困倦袭来,但是一种兴奋却让我难以不梳理一下。

“没有经过认真反思的做题,就是事半功倍!”

此刻,我每天都在加班加点的忙碌着,有时忙得开始挑战身心极限。我的作为的得失,自己反思了吗?如果不反思是不是也是事半功倍。一种缺乏反思的忙碌,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是可怕的。

他们还是孩子

豪哥在头上套了一个白色塑料袋,如果变换一下颜色,那就像是某某份子的头套。

时不时看我的眼神,看出他们就是一个贪玩的孩子。虽然此时,他们站在一个人生的抉择点上,一个个小事细节上的正确的朝向,关系着一种良好品行的养成,影响着一生之后众多的点点滴滴。

“你看我不顺眼,我还看你不顺眼!”

“你是想让同学们将来都学不好,没法更好的帮助你?还是想让同学们将来都跟着你混?”

“你是看老师好欺负还是?”

我用这些“重武器”狂轰滥炸,在他们眼里我是不是才是真正的恐怖分子。

我真想着带着他们到地里王国的世界,但是看着他们的心不在焉或者玩心不退,我也就很难进入角色。

“对啊!”

“行啊!”
“是啊!”

这是他们支持我的台词,可是我却对他们要求太高,希望本来

生活阅历人生认知不同的师生达到一种心灵以及成长的默契。

是我妄念纷飞,还是他们不够扎实。

他们活出的就是真实生动的自己,我却活在一种功利性皆大欢喜的考学之梦中。

如果要真的讲给他们听,那么就在这种看似玩耍的师生对话中去渗透复习备考的点点滴滴。

“仇姨,等我来上学的时候,我就到您的班里!”

刚上小学三年级的一位老师家的小姑娘囡囡,看着仇老师给班里同学发糖果有感而发。

“囡囡,你不来仇姨班里,仇姨也给你买糖果!”

仇老师的糖果,是拿奖牌换取的。同学们得了奖励分,就拿着换取奖牌。奖牌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凭借奖牌到班主任这里领取作为奖品的糖果。

看着同学们领取奖品时开心的样子,我真的觉得做仇老师的学生很幸福。幸福的不在于领取了奖品,而是奖品里包含着一种有优秀教师更好陪伴成长的幸福。

“你们几个,都在线上下徘徊,就看最后一搏了!”同学们开心的当儿,这话也带着幸福的甜味儿深入人心。

可能给同学买糖果做奖品这种形式可以学习,但是将这种形式变成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则是一种很难照搬的一种化境。

记得叙事者中一位优秀教师,用自己的稿费给学生买糖果,到了家长嘴里就是用糖果收买学生等等,似乎老师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要靠着糖果给糊弄过去。让我想到了每年的辞灶王,都是要用糖果的。

领到了糖果和没有领到糖果的孩子们,都变得乖起来。此刻吃糖有些牙痛的我,却很想得到这么一块糖。只是这种情绪憋着,没好意思守着学生说出来。

其实,每个人骨子里都是一个孩子。被值得自己敬佩的老师收买,是一件非常开心自豪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就一直被我作为经典回味,感受到师生之间那种相伴更好成长的甜蜜的味道。

多讲还是少讲

从这几次看卷子和提问、交流来看,同学们心中的“答案”就异彩纷呈。

有的人文理念好,比如天谕。有的逻辑很上道,比如迎请。有的一句话说出来让人觉得妙极了,有几个这样的同学。

我通过叙事激发出来的思路,在课堂上并不都是亮堂堂的,总有点遗憾。转念一想,学生都会了的,讲了也是白讲,而且浪费自己捉襟见肘的精力,耽误大家时间听一些无用的废话。

“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教与学上的默契同学们是有的,忽视了埋没了,那我就是缘木求鱼或南辕北辙了。

把学生看小了,其实自己比学生还小。

这可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有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比同学们还孩子气的老教师。

其实,我这几天也在随着变——看着地图或者书本,讲七下或其他地方的知识要点,应该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

完全是背中考题或者自己创新的,当然讲不长时间。但是结合了识记要点,则是一种温故而知新了。

知新我做得努力多些,稳固需要加强了。

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来消化和吸收是一种尊重:我少布置作业,减少死记硬背和多做题,这个时候真的让学生主动说,扶上马走一程总可以吧。

我挂在嘴皮子上的:“不要死记硬背,要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学生真正用自己的话表达了,我却觉得学生闹腾,这不是叶公好龙吗?

自己不是心有余力不足吗?

为什么不学做一个备考复习的导演,让学生站到前台来,说说讲讲,既提高了学生学科综合素质,也让我事半功倍。初二的时候,丁俊超同学做得不错,现在应该有不少丁俊超,不管是男生版的还是女生版的,都要粉墨登场了。

要挖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我必须在结合学生和自己自身状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