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388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3194:最好的陪伴永远都是相对的

(2022-05-10 14:35:18)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3194:最好的陪伴永远都是相对的

离小中考只有一个月多几天的时间了,因为小中考科目相对不是很理想,我们已经铆足了劲往前赶。领导同事也在帮着我们,有一种累和快乐,也有一种常常要被透支的感觉。虽然如此,时刻也不敢忘记自己的责任,要考个好成绩,更主要的还要陪伴学生有一段更好的前行。

那些与这些小中考关系不大的同学,有应该被怎样的对待呢?

最好的陪伴,永远都是相对的,相对我自己的能力和学识,我做到最好了,也就无怨无悔了!

课上课下的冷漠

豪哥课下见了我,没有了之前的热情,似乎已经是陌路人了。

想着这几天都在构思且已经打印出来的准备给豪哥等的信,心有不甘:豪哥,怎么不认得老师了?豪哥没有反应似的。

紧张的复习,紧张兮兮的我,除了怎么更快的发现问题帮助考重点高中的同学出缺补漏,我的脑子里几乎没有什么了。

没有了之前的随时都会写的教学札记或课前思路整理,有的只是清一色的——做题讲题,千方百计朝向提分!我都觉得有些神经质了,这不是教育教学本该有的样子,虽然最后关键一个月时间,需要这样非常处置。

那些学起来困难的同学呢?那些跟起来累的同学呢?让一部分有能力的同学尽量考上更好一些的学校无可厚非,不是用牺牲其他同学的教育资源的一种盲目累加。

我一方面备课——做中考题,梳理自己引导激励的思路,一方面习惯性的关注每个同学的成长。看到那些勤奋的同学低着头写作业没有时间抬头,另外那些学习落后一点的或者跟不上的同学直接抬不起头来了。

教育教学的所在,成了一种选拔和竞技的地方: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学生。成绩差,都觉得脸上挂不住!

这种冷漠,还体现在豪哥不时提出一个匪夷所思或其他干扰性质的问题。

显然,他们感受到了这种压抑。一种除了提高成绩没有心灵自由愉悦飞翔的逼仄的压抑,其实教师也是有这么一种感觉。我没有忘记,三年前我甚至把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放到了次要位置。

成绩很重要,这次考得不好了,接下来其他功课的努力也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本来,这种升学制度,就是为了各个科目的均衡,现在却成了一种负担——一种逼着不得不补齐的短板。不管是历史的原因,还是种种个人的原因,此刻团队协作中需要个体拼搏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多大自主选择的余地的。平时的练好基本功,就是必需冲上去的时候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还是心有灵犀的

中午饭后,我正在思考着这些打印好的写给学生的信,是否就像是当初想的那样给那几个同学看。

李白尚且感慨万言不及一杯水,我开始怀疑我一切热血和激情的作用力。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往往也只有学生才有发言权。要是他们几个同学在跟前就好了,这样想着——

咚咚!

有人来敲办公室的门,还是豪哥和他的跟班文哥。

“老师,文文想找您!”

“不是的,老师,是豪豪要找您!”

两个小伙子进来了,反而都挠着后脑勺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正好啊!想找你们的。写给你们的新,一个人看一份。我把两份与同学们谈心的文字,分别给了他们。

他们两个,不再往我背后躲了,而是站在一侧,看我最近一段时间来写的信——老师想与同学们交流的内容。

“你们看了,有什么感触,跟我交流一下好吗?”

老师,你还是上课给我们讲吧,每节课就讲其中的一小段,这样效果比较好!豪哥的建议,让我心中一动。

这本身就是一篇短文,分开了,还能体现什么内容吗?或者说只是其中的一个自然段,还是那么令人回味或者达到同样的警醒或激励效果吗?

这个时候,我想到一个人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能力是多么重要啊!我想到了某某作家的八百字文,经常在某种报刊或杂志刊登的那种,看后让人心头一热或者心里打一个机灵的那一种。

显然,我的文字还不够火候。

豪哥对我的期待,就像是我对豪哥们的期待一样:想把课上做的四道题都会不好办,就把其中的某个题弄会怎么样?

文文,我这样想,课上我们就不捣乱了,还是好好听老师讲课行吗?豪哥,就是这样的善解人意。

有时,不是孩子对不起教育而是教育对不起孩子。

老师,您讲的道理我们都懂,就是我们觉得晚了!豪哥的这话好似发自内心。

“我五十多岁了,好要努力学习,孔子七十多岁了还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只要静下心来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我真的有些动真情了,人们要么觉得现在还有大把的时间,要么就觉得一切应该努力学习的时光都落花流水一般的消失了,最终选择了躺平。

作为一个曾经躺平过,现在站起来奋力前行的自己,多么渴望身边更多一些不甘心躺平且扎实努力保持平和心态的人啊!于是,我在接下来的时光中写了《初中地理版的儒释道解读(1)》。其他这一天早些到来,就要学会更好的为此多付出一份努力和心血。

“这个还需要给谁看一下啊?”

“给伟伟吧。”两个人的建议竟然出奇的一致。此刻,我听他们的,去除了我的一些杂七乱八的想法,怎么更好引导激励他们,他们比我更有发言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