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85:地理中考复习如何冲刺
(2022-05-05 13:07:4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185:地理中考复习如何冲刺
昨天,看到主任下的通知:课间操时间,留出空来给史地生复习。
今天上午课间操,史地生老师有个小会。担任课间操主讲的孙老师,给我一个任务:让我担任一部分课间操辅导任务。
“我也想听听您讲课!这样才公平。”孙老师这样调侃。近一年来,课下的利用钉钉上课,我两个班的同学都是听孙老师讲,受益很大。
主动积极的落实
知道了给地理教学加码,我也在想自己如何面对。现在上课课课下批阅作业,也觉得有些累了。怎么辅导这些存在问题的同学,我的基本的想法,就是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我有针对性的辅导。找他们谈一谈,是一种想法,因为谈一谈有利于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不仅仅是看卷面想到的,卷面可以提供信息,但是卷面外的信息更加重要。但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看似简单而实际上难以落实的事情。
超强度的写作业,统一答案,让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一种被动接收答案的习惯,主动提问或表述的能力反而逐渐降低,甚至没有兴趣提问,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好习惯也几乎是丢弃了。
只有教师,开动脑筋,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尽可能的多发表意见建议,才呈现一种师生互动的局面。学生不积极主动提问表述,给教师的更好备课上课提高了难度,需要精准把握学生的学情更多依赖钉钉提交的作业了。
就是进一步利用好钉钉,看到问题和出错点在哪里。这样将望闻问切放在教学前,容易让教学有的放矢。遇到某个问题,不是简单的将问题答案明确,而是进一步找深层次的原因。不管是兴趣爱好的,还是其他认知方面的,还有知识技能途径方法的,找到了原因才能举一反三堵住漏洞。
教师看似真情流露的课堂表述,就需要注意了。比如:这个问题,同学们怎么还不会呢?就是给学生一个暗示——学习掌握的不好,或者不下力,或者没有积极主动思考。实际上,这种不下力和不积极主动思考已经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指责或者提醒都是效果不大。不是不给学生指出问题,不是不去提醒学生注意疏漏的努力,而是需要更多唤醒学生的无意识的热情和潜能。套路学生,让他们的好奇心和思维的敏锐的萌芽,尽可能多的展示出来,就成了教师事半功倍的必修课。
教学深度的拓展
与孙老师在谈到复习冲刺的策略时,我用了个提高教学深度的说法。
实际上,这种做法得益于听孙老师的课。听孙老师的课,尽量希望找到一些自我完善提升的地方。
有一种深度,就是预热。就像是跑步,一般都是先压压腿活动一下关节,做些肌肉拉伸运动,防止突然用力导致肌肉拉伤或者关节受伤。
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要有一个导入,就是让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的各种物质精神文化准备充分一些。这样教师讲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掌握。
教师觉得这个问题简单,学生未必。或者没有兴趣,或者没有培养起感情,不管是哪种原因,学习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无意识或下意识的自动屏蔽,这样教师的精妙的讲述落空了。
另外一种深度拓展,就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途径,而不是仅仅是教师认为好的一种方式方法。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是备课中备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怎么不会呢?”这个问题,要让学生回答,更重要的教师要有自己的调查了解,教师要有这方面问题的发言权,且是切合学生实际的调查研究。我有一个经验,就是上课要准备几种方案,对于一个难题或重点问题要准备几种讲法或学法,然后找出最适合学生的那一种,这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有很够的敏感度——对学生一丝一毫的课堂学习反应。
还有一种深度拓展,就是由此及彼,普遍联系的观点。教学,像极了都是在培植一株知识树。这种知识树,是有灵魂的,关于生活生产的思想理念的,也有各种看似零碎的知识技能的相互贯通联系的。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帮学生捅破这层窗户纸,学生就感觉学生到的不是一种文化的碎片,而是一种穿在一起的糖葫芦串,在学习过程中就像是逛苏州园林,隔着窗户或曲廊看过去感觉到学习的风景有深度值得探究,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