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35:教师版的《冲出亚马逊》
(2022-04-03 18:15:3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135:教师版的《冲出亚马逊》
人生维度空间,怎么才能得到更好提升呢?换句话说,人生怎么才能时时处处都有一种大格局呢?
当一个人在逼仄的空间中感到要窒息的时候,这种渴望显得那么强烈,因为接下来他急切地要因此改善自己的现状。
“泥瓦匠”与“接近成功”
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第一个,终生都在一门心思的砌墙,一辈子就是一个泥瓦匠。第二个,他一边砌墙,一边琢磨着怎么建造一所房子。多年以后,他成了一个出色的施工员,指导着众多泥瓦匠工作。第三个人,砌墙的同时,他还想怎么建造房子,更想着建造更受人们喜爱的房子。多年以后,这个人成了一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
三个泥瓦匠的起点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之后他们有了不同的诉求,有了朝向这个诉求的或大或小的努力,有了各自不同诉求和努力下的结果。正应了那句古话:功不唐捐!
有这样一个数学公式,每天多努力一点点,那么一年积累下来,这种超越是惊人的。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处于懈怠状态,在工作生活和学习进步方面都打了折扣,那么这种退步也是惊人的。人们常常形容这种状态为,温水煮青蛙。
1.001365=1.440,0.999365=0.69。
脑科学的研究成功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直在某个点上格外关注思考实践探究,那么大脑的神经系统变得非常敏感,相应的情绪念头言行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一种极致。
有句话说得好,做到极致没有它奇唯有平实。
某天或在某个时间段或场所,多努力一点点,谁都可以做到,但是连续几次这么做,连续十次或几十次几百次几千次这么做,恐怕做到的人就很少了。
金石可镂,但是真正达到镂金石境界的人很少。
有趣有意义的多努力一点点,要真正坚持好,必须选好一个点——一个可以不断看到更好前行路上风景的那个点。
作为一名有近四十年教龄的教师,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一个老师怎么做才是教得更好,一个学生怎么学才是学得更好呢?实际上,作为教师,就是善于引导激励学生找到能持之以恒多努力一点点的那个支撑所在。一个学生的更好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找到自己人生的这个支撑点。
时时刻刻能乃至一刹那间都坚持做的人,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有个年轻人,像一位长者请教怎样才能更接近成功的目标。长者领着年轻人走入一条清澈的小河中,到了齐腰深的地方,冷不防将年轻人的头摁在水里。年轻人使劲挣扎着抬起头,不解地朝向长者瞪大了眼睛。
“你被摁进水里的时候,最想做什么?”
“当然是最想喘口气了!”
“当你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如何达到自己的成功的目标的时候,而且就像是刚才想喘口气那么急切,那么你离成功不远了。”
长者的话,令年轻人陷入了沉思,他似乎明白了:怎么才能更好更快地接近自己所谓的成功!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记得不善于言谈的我,最怵头讲话和写作文。少年时的我,曾经幻想没有写作文课的那天。因为写作文就像是挤牙膏,写了两句三句就写不下去了。即使我考上了师范,我写的作文也是常常语句不通顺言不达意的。直到面对教育教学时,不得不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得不研究作为教师怎么更好的表达或讲述。
不去阅读,我的思维就像是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一样难受。不去写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思考或小事细节,自己就会被憋得发疯。那个时候,我对读写有了如饥似渴的感觉。不是为了应付作业,不是为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拉硬造,而是心灵和思绪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梳理,更是一种探究求索。
一开始,我大量的读一些报刊,熟悉记住一些好的语句。无数次捧读一些诗词,尽量学用凝练的话语表情达意。整篇的抄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三五百字的散文,然后尝试着模仿写一点叙事抒情散文随笔。当我每天都不看书也可以诵读上万字的经典时,每天写上千字的文章才不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事,还要日薪日新日日新的阅读和更好做人做事。
这个时候,没有人逼迫自己这么做,而是觉得不读就觉得自己心灵和思想可憎,不写就会觉得不会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心灵和脚步,至少有一项在前行的路上,读与写就是我心灵的发动机行动的智慧助力器。在教育教学路上,我与读写每天都有一个如初恋一般的约会。
关键时逼自己一把
六年前的我右眼突然眼底出血,不到半月时间右眼的视力已经看不清视力表上最上面一个E的朝向了。
那个时候,已经坚持诵读有十来年的时间了。尝到坚持诵读经典和阅读甜头的我,心里突然凉了半截。“一目了然”,说起来好听,自己的吃力可想而知。
亲朋好友建议我:尽量保护剩下的左眼,可以用听书代替阅读。仅仅局限于听书,没有了抄读或写读书札记或教育随笔的愉悦,没有了在喜欢或警醒的地方批注的纵横驰骋。好在我曾背诵过六万字左右的经典,当时每天都会背诵上万字经典。
眼底出血的右眼,几乎都在让我看到一些原本清晰当下却模糊变形。
我开始反思:以前对一些事情的情绪念头言行都是正确的吗?会不会像我看到的一切一样,是一种错觉,甚至从一开始的视角认知就出现了问题呢?
经典文化诵读的结果,让我认识到归因很重要,心灵和言行的朝向很重要,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途径很重要,任何一点差池,可能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每天都有一些新的感悟体验或警觉,但是随着忙碌的人生节奏,这些觉醒又淹没在忙碌的混沌中了。工作生活学习各个方面自然而然涌来的压力,让年龄越来越大的我感到了应对起来的逐渐捉襟见肘。
不是没有前行中的小惊喜,但对于随时都会面临的困难问题,这些小惊喜就是问题或困难洪流上的一个泡沫。
也就是在这种尴尬无奈近乎绝望的状态下,我遇到了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团队活动:坚持每写一篇800字的教育叙事,连续写三十天。
“你敢挑战吗?”这是当时王老师提出来的口号。我从网上搜到了《琅琊榜之王维审篇》这个临沂电视台的视频,那时电视剧《琅琊榜》播出不久,这部电视剧给我带来的冲击和震撼依然那么难忘。同样难忘令我震撼的是,王维审老师通过写教育叙事的故事。近二十年坚持写教育叙事,带动众多教师写教育叙事更好成长。王维审老师化蛹成蝶的华丽转身——从教育倦怠,到成为全国叙事德育倡导者班主任工作指导专家!
我带着一份充满希望的惊喜,走上了一条主动逼自己的挑战之路。从那一刻都现在,一直坚持每日一叙,已经坚持六年零两个多月了。六年前,在叙事者团队的引动激励下,我开始坚持每月共读,现在已经阅读了六十多本名著,超过了我之前所读的名著的总和,并写下了三千多篇五百多万字的每日一叙。
逼自己一把,让自己走上更高一级成长的台阶,你会发现并没有那么多的苦和难,反而领略到人生成长中更美好的风光。
五十六周岁多的我,为了更好上课,到录播室录制自己的讲课视频,之后通过视频反复研磨,纠正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寻找自己更好上课的途径方法。一个比我小四五岁的教师,本来很怵头看我坚持录了几次,也就试着录了,之后他说这种感觉很好——老教师,不要总是以为自己老了,也要保持一颗“童心”——学着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本领!
《冲出亚马逊》教学版
刚开始参加叙事者时,我已经五十周岁了。
就在这一年,就在我五十周岁生日到来之际,我有幸遇到了王维审老师发起叙事者活动,于是有了与叙事者的不解之缘,并学习借鉴叙事者的智慧和力量,演绎了自己教学版的《冲出亚马逊》!
一个五十岁的教师,面对十三五岁的学生,我觉得师生之间隔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障壁。通过眼神交流,我感到一种无法互动的窒息。管轻了,不管用。严厉吼两声,学生就气愤得与我同仇人一般。
我该怎么办呢?我从周围寻找学习的榜样——周围的同事当中,要么年龄相差大,要么性格不同,要么性别不一,没有我可以直接拿来学习借鉴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人家那样说那么做效果很好,我拿来就不好使。或者是人家能用的方法方式,我缺乏那种素质或条件,根本无法照搬。
叙事者团队中,老师们每周都往群里发教育叙事文章。一开始,人数并不多,只有六七十个人。每个人的文章我都看,并且写留言评论,我也从中找到了自己各个方面的学习榜样。通过文章,与这些优秀老师就像是促膝谈心的知己好友。
有人说像《班主任之友》《班主任》《德育报》等报刊杂志上,不是有更好的叙事文章吗?可以拿来做学习的榜样啊!我说这些榜样,比我好的太多,我学不来。就像是一个班级倒数第一的同学,找班里的第一名辅导,虽然就像是请了一个老师在身边,但是学起来是吃力。因为知识基础素养条件有着很大差别,不是近朱者都可以赤的!相反的,那些没有在报刊上发表的叙事文章,所描写的人和事以及场景氛围,比较切合自己的实际,也就更好可以拿来借鉴。有了无数次这样的点点滴滴进步的积累,再看那些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也就读懂了其中更加丰富深厚的内涵了,学起来相对比较轻松了。
我向某个教师学习悲悯情怀,他发动学生救助一位身患绝症的同学。看着相关的事迹描述,我被感动了,心在慢慢融化的同时,僵硬冰冷的心得到了一种疗愈。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成绩,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让生命有个拥有幸福的朝向。我看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写的学生成长故事博文,每个学生在他的笔下都活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更优秀的自己的模样。我知道,喜欢几个好学生容易,对教的所有学生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喜欢却非常难得,将这种喜欢变成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更难得了。向这个教师学习,每接过一个新的班集体,我都建立一本同学成长日志本,希望有一天每个同学都成为我笔下的主人公,我的每日一叙中有所有同学的成长故事。虽然这种愿望经过我六年多的努力最终没能完全实现,但是我分明看到了师生相伴更好成长的途径方式方法。
有了这种点滴进步的积累,有了一步步的登攀后,我也有了冲刺教育专业报刊的尝试:其中有两篇文章,先后被《德育报》发表。一篇是《星级评价,助力学生更好成长》,另一篇文章是《“微故事”阐释爱国情》。
由于我多方面的努力,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次参加《教师博览》征文,其中两篇文章发表。一篇是《知天命之年的小确幸》,一篇是《扎根生活,心向阳光》。
“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上比!”自我完善提升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拥有更好担当天赋使命的悲悯情怀智慧和力量。
维度空间与大格局
当这个纬度空间,可以容得得下整个人生和宇宙,就容易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安静,就容易拥有朝向乐观有趣的人生和美好。
由于学校工作需要,五十多岁的我突然接到一个任务——刚刚教完初一,不是跟着继续上初二,而是直接从事两个初三结业班的教学。为了尽快弥补由于新课标后知识结构不足的短板,我坚持向一位比我小十岁的年轻孙老师学习,拜孙老师为“师傅”——先听她一节课,然后再到我的班上课。这个做法,一直坚持了一个学期,一学期来共听了孙老师近五十节优质复习课。
孙老师是连续六年送毕业班的优秀教师,我不仅从她的教学中学到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更学到了她“学习小课堂人生大舞台”的悲悯情怀。正是有这种教育情怀和对学生的大爱,她的课才常讲常新,有趣与有意义、知识学习与品行培养等有机融合到一起。我一边认真听课,一边对照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一边写下接下来更好上课的一些思路和设想或者直接借鉴的地方。
为了促使自己更好完善提升,每节课我都写下三四页纸的听课记录。一个学期下来,我写满了四本听课记录。我的执着,不仅得到了孙老师的帮助,也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和同事的赞叹和好评,我经常在我任教的班上坦言从孙老师那里学到的好方法,也激发了同学们虚心学习努力钻研的热情。不仅如此,我还从同学中聘请“纠错助教”,让那些基础较好有所放松努力的同学有了“英雄用武之地”。
我感激我的“师傅”孙老师,也感受到孙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悲悯情怀。我写的《我的“师傅”是“后浪”》发表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专栏中。
我感激我的学生们的包容和大度,我让学生参与管理,我只是默默地帮扶,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对教育教学管理不再像原来一样怵头,写出了《走向管理的光与影》一文,先是被叙事者编辑老师发表在叙事者公众号上,后来被《中国教师报》编辑选中并指导修改完善,最终在我所喜爱的这家国家级报纸上发表。
经典诵读与更好做事叙事是相辅相成的。与更好做事叙事相对应的,我对经典诵读体验感悟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越。我已经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多篇诵读经典的文章:有《陕西教育》上的《从<论语>中“活”出自己》,有《山东教育报》中《我的“书院”和“学堂”》等等,有《教育文摘周报》中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形成浅析》等等。
“既涉足小溪,就直至瀚海”,这是年轻时我喜欢和尊崇的一句名言。不管是经典诵读还是更好叙事做事,我一定会在朝向拥有更完整幸福的教育人生之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