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35:拓展人生的格局或维度空间
(2022-04-03 16:28:0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135:拓展人生的格局或维度空间
“夏虫不可语冰!”低维度空间的人,不能明了高维度空间的人。
人生维度空间,怎么才能得到更好提升呢?换句话说,人生怎么才能时时处处都有一种大格局呢?
《三个泥瓦匠》的启示
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第一个,终生都在一门心思的砌墙,一辈子就是一个泥瓦匠。第二个,他一边砌墙,一边琢磨着怎么建造一所房子。多年以后,他成了一个出色的施工员,指导着众多泥瓦匠工作。第三个人,砌墙的同时,他还想怎么建造房子,更想着建造更受人们喜爱的房子。多年以后,这个人成了一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
这个故事,也可以看成一个泥瓦匠不同维度空间的故事。
三个泥瓦匠的起点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之后他们有了不同的诉求,有了朝向这个诉求的或大或小的努力。
每个人,都有朝向更好自己努力的诉求,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把当下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其次就在能力所及的方为拓展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等等。
有这样一个数学公式,每天多努力一点点,那么一年积累下来,这种超越是惊人的。1.001365=1.440,0.999365=0.69。
从这个数学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天稍微懈怠一点或每天多努力一点的区别。脑科学的研究成功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直在某个点上格外关注思考实践探究,那么大脑的神经系统变得非常敏感,这种敏感度可能就像是以上数学公式所显示的那样,反之这种敏感度降低到一种匪夷所思的程度。
某天或在某个时间段或场所,多努力一点点,谁都可以做到,但是连续几次这么做,连续十次或几十次几百次几千次这么做,恐怕做到的人就很少了。
金石可镂,但是真正达到镂金石境界的人很少。
因为一次只能记住三个数字,一个手机号码需要看三四次数字,结果我手机号码没有输全,因为时间过长需要重新输入。那一段时间,我要拨打一个手机号码,需要别人帮着才能完成。
我是曾经全文背过《离骚》的人,我曾经同学们公认的记忆力好的同学,为什么记忆力变得这么差了?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种种挫折造成的沮丧,让我的大脑退化到自己无法想象的糟糕。
从开始背诵《古文观止》中的短篇文章入手,一天背诵五十字以上。在背诵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熏陶:感觉到了文化与更美好人生的关联,感受到一种可以支撑人生精神信念的智慧和力量。《敬姜论劳逸》等文字,随着时间的流失越来越显现出灿烂的光彩。一年时间背诵过了《古文观止》中累计上万字的经典。抄读背诵《论语》《道德经》等,经过五六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累计背诵了五六万字的经典。时至今日,我依然挑选其中对我身心有益的上万字经典,坚持每日一诵。
我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篇文章,关于诵读和完善提升自己品行的,从小事细情做起的,名字叫《从三到万》,发表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栏目中。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记得不善于言谈的我,最怵头讲话和写作文。少年时的我,曾经幻想没有写作文课的那天。因为写作文就像是挤牙膏,写了两句三句就写不下去了。即使我考上了师范,我写的作文也是常常语句不通顺言不达意的。直到面对教育教学时,不得不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得不研究作为教师怎么更好的表达或讲述。
一开始,我大量的读一些报刊,熟悉记住一些好的语句。无数次捧读一些诗词,尽量学用凝练的话语表情达意。整篇的抄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三五百字的散文,然后尝试着模仿写一点叙事抒情散文随笔。当我每天都不看书也可以诵读上万字的经典时,每天写上千字的文章才不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事,还要日薪日新日日新的阅读和更好做人做事。
关键时逼自己一把
六年前的我右眼突然眼底出血,不到半月时间右眼的视力已经看不清视力表上最上面一个E的朝向了。
那个时候,已经坚持诵读有十来年的时间了。尝到坚持诵读经典和阅读甜头的我,心里突然凉了半截。“一目了然”,说起来好听,自己的吃力可想而知。
亲朋好友建议我:尽量保护剩下的左眼,可以用听书代替阅读。仅仅局限于听书,没有了抄读或写读书札记或教育随笔的愉悦,没有了在喜欢或警醒的地方批注的纵横驰骋。好在我曾背诵过六万字左右的经典,当时每天都会背诵上万字经典。
眼底出血的右眼,几乎都在让我看到一些原本清晰当下却模糊变形。
我开始反思:以前对一些事情的情绪念头言行都是正确的吗?会不会像我看到的一切一样,是一种错觉,甚至从一开始的视角认知就出现了问题呢?
经典文化诵读的结果,让我认识到归因很重要,心灵和言行的朝向很重要,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途径很重要,任何一点差池,可能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每天都有一些新的感悟体验或警觉,但是随着忙碌的人生节奏,这些觉醒又淹没在忙碌的混沌中了。工作生活学习各个方面自然而然涌来的压力,让年龄越来越大的我感到了应对起来的逐渐捉襟见肘。
不是没有前行中的小惊喜,但对于随时都会面临的困难问题,这些小惊喜就是问题或困难洪流上的一个泡沫。
也就是在这种尴尬无奈近乎绝望的状态下,我遇到了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团队活动:坚持每写一篇800字的教育叙事,连续写三十天。
“你敢挑战吗?”这是当时王老师提出来的口号。我从网上搜到了《琅琊榜之王维审篇》这个临沂电视台的视频,那时电视剧《琅琊榜》播出不久,这部电视剧给我带来的冲击和震撼依然那么难忘。同样难忘令我震撼的是,王维审老师通过写教育叙事的故事。近二十年坚持写教育叙事,带动众多教师写教育叙事更好成长。王维审老师化蛹成蝶的华丽转身——从教育倦怠,到成为全国叙事德育倡导者班主任工作指导专家!
我带着一份充满希望的惊喜,走上了一条主动逼自己的挑战之路。从那一刻都现在,一直坚持每日一叙,已经坚持六年零两个多月了。六年前,在叙事者团队的引动激励下,我开始坚持每月共读,现在已经阅读了六十多本名著,超过了我之前所读的名著的总和,并写下了三千多篇五百多万字的每日一叙。
“冲出”自己的“亚马逊”
刚开始参加叙事者时,我已经五十周岁了。
一个五十岁的教师,面对十三五岁的学生,我觉得师生之间隔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障壁。通过眼神交流,我感到一种无法互动的窒息。管轻了,不管用。严厉吼两声,学生就气愤得与我同仇人一般。
年轻时精力好情绪也高,能很好化解这些问题和尴尬。年龄大了,精力不济了,这些问题成了无法逾越的坎。
我该怎么办呢?我从周围寻找学习的榜样——周围的同事当中,要么年龄相差大,要么性格不同,要么性别不一,没有我可以直接拿来学习借鉴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人家那样说那么做效果很好,我拿来就不好使。或者是人家能用的方法方式,我缺乏那种素质或条件,根本无法照搬。
努力学会了“乐教乐学”软件,每天都拿出一两个小时设计线上作业。也通过这种软件,发现了学生学习中的一些规律或问题,让更好教育教学有的放矢。半年多时间,形式上的新鲜劲过后,效果就不见得怎么好了——学生常借线上写作业的机会玩手机,其他教师反应效果不好,家长感动约束学生不玩手机费力,也就不那么积极参加了。
从中我认识到,教师教育教学不仅要借力,更要学会发力——让自己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找到一种源动力,而且让这种源动力相互激发引导,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势头,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至于在这种方法那种方式上花样创新最终却都坚持不下来。
叙事者团队中,老师们每周都往群里发教育叙事文章。一开始,人数并不多,只有六七十个人。每个人的文章我都看,并且写留言评论,我也从中找到了自己各个方面的学习榜样。通过文章,与这些优秀老师就像是促膝谈心的知己好友。
有人说像《班主任之友》《班主任》《德育报》等报刊杂志上,不是有更好的叙事文章吗?可以拿来做学习的榜样啊!我说这些榜样,比我好的太多,我学不来。就像是一个班级倒数第一的同学,找班里的第一名辅导,虽然就像是请了一个老师在身边,但是学起来是吃力。因为知识基础素养条件有着很大差别,不是近朱者都可以赤的!相反的,那些没有在报刊上发表的叙事文章,所描写的人和事以及场景氛围,比较切合自己的实际,也就更好可以拿来借鉴。有了无数次这样的点点滴滴进步的积累,再看那些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也就读懂了其中更加丰富深厚的内涵了,学起来相对比较轻松了。
我向某个教师学习悲悯情怀,他发动学生救助一位身患绝症的同学。看着相关的事迹描述,我被感动了,心在慢慢融化的同时,僵硬冰冷的心得到了一种疗愈。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成绩,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让生命有个拥有幸福的朝向。我看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写的学生成长故事博文,每个学生在他的笔下都活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更优秀的自己的模样。我知道,喜欢几个好学生容易,对教的所有学生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喜欢却非常难得,将这种喜欢变成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更难得了。向这个教师学习,每接过一个新的班集体,我都建立一本同学成长日志本,希望有一天每个同学都成为我笔下的主人公,我的每日一叙中有所有同学的成长故事。虽然这种愿望经过我六年多的努力最终没能完全实现,但是我分明看到了师生相伴更好成长的途径方式方法。
有了这种点滴进步的积累,有了一步步的登攀后,我也有了冲刺教育专业报刊的尝试:其中有两篇文章,先后被《德育报》发表。一篇是《星级评价,助力学生更好成长》,另一篇文章是《“微故事”阐释爱国情》。更主要的是,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更好把握师生之间关系的度,利用这种良好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看到学生与我更加亲近了,看到自己拥有更加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心里比什么都幸福。
由于我多方面的努力,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次参加《教师博览》征文,其中两篇文章发表。一篇是《知天命之年的小确幸》,一篇是《扎根生活,心向阳光》。
“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上比!”自我完善提升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拥有更好担当天赋使命的悲悯情怀智慧和力量。
大格局大维度空间
当这个纬度空间,可以容得得下整个人生和宇宙,就容易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安静,就容易拥有朝向乐观有趣的人生和美好。
一本好书,或者说多本好书,与一个生命个体有机融合,就形成一个一种完整的生命链条,这是一个源远流长又接地气的鲜活与美好。
贯通源头和未来的,是那些优秀的经典,接地气的是一个人在做人做事的种种环节和细节上的完善提升。
由于学校工作需要,五十多岁的我突然接到一个任务——刚刚教完初一,不是跟着继续上初二,而是直接从事两个初三结业班的教学。为了尽快弥补由于新课标后知识结构不足的短板,我坚持向一位比我小十岁的年轻孙老师学习,拜孙老师为“师傅”——先听她一节课,然后再到我的班上课。
这个做法,一直坚持了一个学期,一学期来共听了孙老师近五十节优质复习课。
孙老师是连续六年送毕业班的优秀教师,我不仅从她的教学中学到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更学到了她“学习小课堂人生大舞台”的悲悯情怀。正是有这种教育情怀和对学生的大爱,她的课才常讲常新,有趣与有意义、知识学习与品行培养等有机融合到一起。我一边认真听课,一边对照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一边写下接下来更好上课的一些思路和设想或者直接借鉴的地方。
教师的大格局或情怀,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课堂上一个知识点的巧妙驾驭,一种表达或表述细微处的精妙。我备课上课中的难点或纠结的地方,在孙老师风生水起的课堂上被巧妙化解了,这是仅仅靠知识技能或艺术难以达到的。
为了促使自己更好完善提升,每节课我都写下三四页纸的听课记录。一个学期下来,我写满了四本《听课记录》。我的执着,不仅得到了孙老师的帮助,也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和同事的赞叹和好评,我经常在我任教的班上坦言从孙老师那里学到的好方法,也激发了同学们虚心学习努力钻研的热情。不仅如此,我还从同学中聘请“纠错助教”,让那些基础较好有所放松的同学有了“英雄用武之地”。
我感激我的“师傅”孙老师,也感受到孙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悲悯情怀。我写的《我的“师傅”是“后浪”》发表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专栏中。我感激我的学生们的包容和大度,就是我这个“现学现卖”的教师,也成了他们心中的“最美教师”。那年,学校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我和“师傅”分别被评为级部和学校的“最美教师”。我同样感受到来自学生的帮助和支持,过去我总是认为教师在管理学生,学生是被动者。这样的结果,是教师身心疲惫,学生逆反教师高高在上的管理。我在学着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借鉴优秀教师的做法,让学生参与管理,我只是担任指导和帮扶的作用,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我对教育教学管理不再像原来一样怵头,写出了《走向管理的光与影》一文,先是发表在叙事者公众号上,后来经过编辑的选稿指导修改发表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栏目上。
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历练,我努力抓住一切机会。
五十多岁的教师,很少看午自习,一看就是两个平行班。这样的午自习,我坚持看了四年,每周一节。为了午自习有一个良好秩序,我每节课前都设置一些预案,每次过后都写一些关于午自习情况的札记。这样的午自习叙事,写了二百多篇,其中有一篇教育叙事《学生撑“黄瓜架”,我送学生“四块糖”》发表在《教育文摘周刊》教育叙事栏目上。同样结合这件事,我把它写成一个德育故事,在区县教研室组织的德育故事征文中荣获一等奖。
学校组织各班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有事不能去,我与另外一位年龄相仿的教师积极承担起了当副班主任的责任。
经典诵读的精神文化支撑也是巨大的,我已经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多篇诵读经典的文章。有《陕西教育》上的《从<论语>中“活”出自己》,有《山东教育》中《守候文字的幸福》等等,有《教育文摘周报》中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形成浅析》等等。
一本或几本好书,不仅指文字版的,也指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那些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行知合一中,一切好书好人好事,如果我们能有大格局拥有包容一切的维度空间,那么一切的顺境逆境都是最好的遇见,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唤醒我们心田中一切朝向美好的种子,在万物复苏的季节或艳阳高照的日子里,这些种子会变成的日子里的和而不同万紫千红或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