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3117:探究袁院士梦想落地之旅
袁隆平院士曾经说过,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遍布全球”。
大家都知道,水稻是一种需要充足的水热条件的粮食作物。在粮食问题,还是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乃至很多国家发展大问题的今天,袁院士杂交水稻研究推广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水稻种植最北端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我国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应该是北半球的最北端。
我经常提问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东北可以种植水稻,而同纬度的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不能种植水稻。这个问题,为了引起学生对季风气候的探究,因为夏季风,让东北的夏季高温多雨,部分地区可以满足种植水稻的条件。其他国家和地区,因为没有夏季风的影响,从气温和水资源不够充分,也就没法种植水稻。
探究这个问题,一定注意一个细节:东北的粮食作物是以春小麦为主而不是水稻。
东北的水稻质量,特别是五常大米在中国是非常有名的。
这个非常有名的大米品牌,往往给同学们一个错觉,就是东北似乎生产大米很多。
因为东北纬度较高,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并不适合需要充足水热条件的水稻种植。
盐碱地上“海水稻”
只要存在干旱现象的地区,都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在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盐碱化现象非常严重。
这些地区,主要出现在沙漠绿洲、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还有东北地区。由于水分蒸发严重,水分消失以后,水中的盐碱裸露于地表。或者由于蒸发现象严重,地下水下降,导致土壤盐碱化。
这些盐碱化的土地,即使水热条件充足也失去了作为耕地必要条件——因为产量低,无法继续作为耕地使用。
“藏粮于地”,就是要保证耕地面积,保证耕地质量。
怎么将这些盐碱地变成耕地呢?
袁院士的工作团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成功地在盐碱地上种出稳产或高产水稻,这就是人们称之为“海水稻”的杂交水稻。
这种杂交水稻,就是通过改良水稻品种的耐盐碱性,达到水稻种植在盐碱地上的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实验基地在非洲
自1996年以来,袁隆平团队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向非洲一些国家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我们在2020年北京中考地理试题中,看到这样一组地图和数据:
袁隆平先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是学霸,而且是游泳健将,可以进入国家队的那种;他还是出色的小提琴演奏者,可以进入国家级乐器表演队的那种。但是袁隆平选择了种植杂家水稻,就是为了实现兼济天下的伟大梦想——让全世界人民不再挨饿!
孔子曰:虽周公之才美,使其骄且吝,也无所取材。
袁隆平先生,不以才艺贡献骄人,而是一生奉献给了杂家水稻的研究。他带研究生有一个特殊的必要条件,就是可以挽起裤腿到田间地头参与杂家水稻种植研究,而不是仅仅坐在办公室里研究资料。因为袁隆平先生的一生,就像是一个农民一样,从来没有离开过研究的杂交水稻,从来没有离开水稻可以成长的沃土——或者别人看来不可能长水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