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06:青少年珍惜时间之我见
(2022-03-19 16:09:4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106:青少年珍惜时间之我见
看到一篇关于指导学生如何珍惜或更好利用时间的文章,很有感触。现在,很多学生就是在浪费时间——上课不集中精力听讲,不积极参与讨论或回答问题,作业千方百计的推脱或干脆不做,老师或家长督促检查他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看着这些令人好气又好笑的孩子,感觉肩上的担子之重。降水非常少的某个国家,采取了一些提高水价和其他严格管理措施,竟然成为当地最大水资源出口国。每个青少年的时间,是不需要花钱买的,无法提高价格,也不好制定政策促进其更好经营管理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和年过半百的人,何尝不是在生命的时光里就是在当下也存在浪费时间的现象而不自觉。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管理时间首先是一个意识问题,对生命价值和意义深层次思考的问题,一个具体计划落实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的问题。
乐处当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孔颜乐处”的故事,就是两人不管在顺境和逆境都能安然处之,而且即使在别人觉得非常难堪的境界中,创建了属于自己也是我们整个民族值得骄傲的人生精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妇孺皆知,孔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上比”也是受到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敬仰。
很多教师或父母,都有这样体验:努力为孩子或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或成长环境,却发现这竟然是一厢情愿。学生或孩子面对的环境,毕竟不是家长或父母完全能掌控的,一旦环境稍有变化,就会出现一些令人始料不及的状况以至于非常被动。
为学生或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不如引导激励帮助学生或孩子不管在什么状况下 都保持一种向上向善的成长的状态。
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人们的一种共识,一个人在学习或成长中的非智力因素,对自身成长起着比智力因素更大的作用。一个人更好与人相处的能力,一个人从小事细节中更好做人做事的能力,一个人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趣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在顺境或逆境都能乐处当下!
博学贯一
现在的具体情况是,呈现在青少年面前的有利的不利的环境都令人眼花缭乱,眼花缭乱到让青少年情绪念头言行都大手波动。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的快乐或者安于当下,都无法静下心来做最理性的思考,往往是浅层次思维的随波逐流决定了青少年情绪念头言行的朝向和努力。
博学是什么?首先是向身边的父母、老师或同学乃至其他的亲朋好友和陌生人学习,其次是从书本上或影视媒体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其实,还有一种博学,就是从那些古今中外具有巨大影响的人文和自然科学典籍中学习。如果说浅层次的学习,就是一个模仿的话,那么真正让青少年一以贯之的学习,一定是能引导入深层次思维的那种。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是古训!现代社会中,很多学习就是停留在浅层次思维的记问之学。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其实,一个真正找到自己人师的青少年,需要自己先有必要的品行修养基础:比如谦虚诚实,比如勤奋好学。师傅是引导激励自己的那个人,但是要感悟要践行要完善提升,需要自己扎扎实实一步步靠着日积月累的笨功夫才能让自己真正长进。
古往今来的修行,一定不仅仅是看书诵读那么简单,还有肢体参与的实践活动,看似简单的洒扫庭除和端水递茶迎来送往等,都暗含了必要的修养,还有自己书本文具的整理、做饭做菜整理房间整洁衣服等,都是基本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中,将行住坐卧吃穿住行起心动念都当成了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涵盖大大小小的事情和细节。
孔子将这种修行概括为仁德的修炼: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虽苟食间不得违仁。若违仁,君子何以成名。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如果没有了这种一以贯之,怎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修行的人呢?
我形象的比喻,深层次思维并不神秘,而是犹如源远流长的河流,犹如长得越高根扎得越深的参天大树,就像是深不见底碧波万顷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洋,只有这么样,才不会随时枯竭,才不会轻易被撼动,才不会只有表面的随波逐流。
一以贯之的人,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荣辱,所以他们是可以在逆境顺境安然处之,将自己力量的更加完善的人。
悲悯担当
悲悯,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大自然还是人类个人而言,都是一种珍贵的情感资源。悲悯,是麻木不仁的对立面。参加叙事者团队坚持每月共读写以来,我感触挺深的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柔软了。自己的心灵,不知在什么时候变得硬起来冷起来乃至麻木起来,已经记不得了。
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柔软起来,怎么做到的呢?
就是学着那些优秀的教师,捕捉身边或自身经历过的小事细节,从中发现师生教学相长中的问题困惑和种种美好。这些被放大的小事细节中,看到了心灵的种种柔软的所在,而且感受到了心灵的温度和光芒。忽视过程,仅仅看结果的冷漠,不仅伤害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而且也伤害了自己这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的心灵。
真正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却不是在真空中,被一些琐事和节点催着,师生的情绪念头言行不可能不受到一些影响。在这种受影响中,有没有一种坚定的精神文化信仰非常关键,或者说这种精神文化信仰是不是像定海神针那样一直起作用非常重要。
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大环境,也不能改变他人的观点,但是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变得更加美好一些。就像是我们无法改变一个下雨天,可以在出行的时候带着一把伞。我们无法让脚下的路变得平坦,但是我们可以让脚下有一双让我脚板舒服的鞋子却踏平坎坷成大道。
很多时候,我们的失败,不是败在我们没有能力或者能力不够大,而是败在我们选择错了要改变的对象。我们盯着自己改变不了的环境,盯着改变不了的他人或世俗的评价,因为这个我们做了一个唐吉可德一样的斗士,在别人眼里是滑稽可笑的斗士。我们没有像愚公移山的愚公一样,去下决心从自己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开始改变,抛却智叟的悲观绝望不作为,从看似不能毁山之一毛的人挑肩扛开始改变开始,并一直坚持下去,让一种精神信仰超越自我乃至生生死死,从而完成一个看似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愚公移山!
功成不必在我,成功的努力中一定有我的一份。这就是当代愚公的精神,千千万万的愚公凝神聚力,才会留下让这个历史惊叹让每个生命个体自豪的辉煌。其实,一个人生命的自我完善提升,也需要有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都说山能移性难改,真正有悲悯情怀和担当的仁人志士是可以让自己的自性得到完善提升的,因为他们有愚公一样的宏愿和毅力以及持之以恒的行动。
最后一部分,与青少年珍惜时间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作为教师的我,谈的都是关于自己心灵柔软的事情。青少年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指导,更需要身边榜样的力量。如果有条件的父母或教师,能够在这方面给他们做出榜样,那么就胜似千言万语。
六年前,我刚参加叙事者的时候,看到学生没有意志力做事拖拉没有精神文化信仰追求,感到很无奈——虽然自己比学生强一些,但是在这些方面自己做得也不好。于是我借着学习教育教学叙事,向书本上叙事者团队和身边的优秀教师学写,从他们身上学到可以帮助我扬长避短的点点滴滴,真的逐渐慢慢改善着我的心性和言行,逐渐的我的情绪念头言行变得好起来,我管理时间更好利用时间促进更好成长变得扎实稳健,虽然我的进步是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但是我想师生的进步都是相通的,写我自己转变的历程,也是我更好指导学生的一笔宝贵的教育教学财富,因此才在这里用了较大的篇幅写我,其实每个青少年的珍惜时间更好成长,何尝不是需要这么一点点扎扎实实的训练和努力。